第13部分(第3/4 页)
、船坞以及市政水电等公共设施,绝大部分都集中在租界区域内。帝国主义列强也通过集中了最主要的工业基础、最繁华的商业区和国内最大金融区的上海“两租界”,榨取了中国人民的无数血汗,攫取了我国的大量资源和财富,成为名副其实的吸血管和毒瘤。
万国商团从一成立就成为租界当局*小刀会起义、对付太平军的工具,开始时全由外国人组成,有英国队、美国队、意大利队、日本队、苏格兰队、骑兵队、运输队等。后来在工部局华董力争下,成立中华队,由300多名中国人组成。除了这些义务性质,不支薪酬的队员外,万国商团还成立白俄队。雇佣白俄为团丁,支给薪金。万国商团共有二千多人,与分驻各处兵营及军舰上的各国海军陆战队,共同对付中国人,维护租界当局的利益。
“八一三”战役爆发前一天(8月12日)下午四时,万国商团通过电台通知队员携带枪支弹药,全副武装到指定地点集合,当晚,即派往苏州河南岸一带加强防卫和巡逻。租界当局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以图在中日战争中保持“中立”。10月26日,我大军撤退,次日,四行仓库战斗发生,原驻在北火车站附近克伦海路兵营的英军百余人,在队长、英国军官约翰逊带领下,防守西藏路桥。桥北堍马路西侧,租界英军建有一座碉堡,是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建造,有三四层楼高,内有铁梯通向楼顶,设有瞭望口及射击孔。英军10余人,在一名小队长率领下驻守该碉堡,与光复路北侧、四行仓库东南角烟纸店二楼窗口的我军可以互相喊话。
敌狂我无畏,国旗壮军威(4)
四行仓库战斗的发展,使租界英军“中立”的立场发生了松动。一方面,英军军官几乎不放弃一切机会,不断劝说谢晋元、杨瑞符放下武器,率部通过租界退出战斗,但均被拒绝。另一方面,我军表现出来的宁死不屈精神,令英军刮目相看。前二天战斗中,几百名华军同仇敌忾、有我无敌的气概,也着实令人敬佩。像张姓战士舍身炸毁敌坦克、陈树生跳入敌丛与20余名日军同归于尽、一名战士孤胆救出平民二人,杀敌三名、谢晋元冷枪狙击毙敌二人……都是军人的典范和楷模。驻守桥头的英军无不翘起大拇指、交口称赞。作为军人也曾听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有一连英军在希腊与德奥军队作战,为掩护大军撤退,全部壮烈牺牲;还有一队法国军人,坚守巴黎郊区的凡尔赛要塞,抵抗德军进攻,宁死不退。这些载入战史的事例,只是听说,谁都没有见过。而眼前华军八百壮士的英勇却是活生生的事实,掩护撤退任务完成后,至少有二个小时可以从容退出战场,但他们宁死不退,要与敌人拼斗到底。他们已把骄横的日本人打得十分狼狈,这些华军真是好样的,是真正的英雄。
租界英军心态的变化,使他们表现出一定的人类的同情心,逐渐改变了他们对中国民众的态度,改而采取眼开眼闭的立场。
慰 问 壮 士
密集的枪声吸引了上海民众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西藏中路泥城桥(今北京路口)一带,都想一睹八百壮士杀敌的风采。租界当局在该处路口设置了第一道警戒线,由几十名守卫上海煤气公司的巡捕房巡捕和特别巡捕(Shanghai Municipal Police Special,简称*PS,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是义务性质的,类似义务警察)防守。随着中国民众越聚越多,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得这些巡捕哑口无言,在数千人的蜂拥下,第一道警戒线很快便失去作用。但是第二道防线却无法冲破,美国海军陆战队、英军和万国商团中华队的队员在西藏路桥南堍及沿苏州河岸一带,以移动式铁丝网将桥头及岸边封锁。中国民众只能在警戒线外,远望河北岸四行仓库的战斗情景。
靠近河边,能远远的看到四行仓库,人们的心情也安静了下来。苏州河南岸马路边、空地上,观战的人群一层层的挤得密密麻麻。从早到晚,大家忘记了喝水吃饭,不顾深秋天气的秋雨凉风。后面的人想尽各种办法,有的垫块石头,伸长脖子,有的爬在树上,都想看看我军杀敌的英姿。西藏中路上一辆破旧的公共汽车,放在那里从没有人过问,如今也成了人们观战的立足点,一二十个青年人站在上面,一边看,一边大声地报告给下面的人听,把对岸战斗的情形描述得有声有色。附近高楼及一些房屋的朝北窗口,都挤满了观战的人。他们看到八百壮士勇敢杀敌,打得日军遗尸累累,狼狈而逃时,就拍手欢呼,唱歌庆祝;看见我军战士舍身杀敌,与敌人同归于尽,就满含热泪,高呼口号。上海民众的抗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