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第2/4 页)
。。。
,虽未册封后妃,但从着宫殿的分封,也能窥伺一二。
那拉氏是皇后无疑,因着她的宫殿便是中宫坤宁宫。年氏几人也各有分封。
只是我却独独的被安排暂住在西暖阁里,不是没有听到太监宫女们私下议主,说我是个不受宠的,自康熙五十三年诞下弘历,便被早早的分去了别苑,如今进了宫,也不见如旁人般分封宫殿,虽是日日住在西暖阁,却从不见胤禛来一起用过膳。
闻言也只是一笑而过,旁人的心思,再惦记也是徒劳的,不若当是阵风。若是胤禛自己告诉我,我不再重要,我一定会把自己封印在皇宫的某个角落,再不出现。
然而我想,胤禛刚登基不久,且不说堆积如山的折子,也不论他作为嗣皇帝要夜夜为康熙守灵,单是胤禩手下一堆肱骨大臣,虽表面上对胤禛俯首称臣,背地里风言风语却传的飞快,说是康熙从前多对雍亲王叱责,且雍亲王并不似廉亲王般受臣子拥戴,故而遗诏有疑。
他并不能分出精力来顾及我的。
虽然我并不知胤禛得位是否用了手段,单看康熙从康熙四十九年来在泰山下对我说的——
“朕早前还赐过他‘喜怒无常’的考语呢,原来不知不觉间,朕的儿子们,都大了。”
随后他对胤禛,渐渐的倚重,却不体现在爵位表彰上,甚至总是对胤禛冷着脸,指责差事儿哪里办的不合适。
再到康熙六十年,他宣我进宫来,笑着对我说——
“若是天机有缘,弘历有此英雄气象,亦可为太子。”
再到康熙去世前三天,十一月初十,胤禛代康熙前去天坛祭天,那时候,谁也不会想到,康熙会在三天后离世。
我猜测不到康熙的用意,只是深深浅浅的觉得,康熙一向是“得赏的未必作对了事儿,叱责的也未必是不合心意”。
且经过了废太子胤礽的两次废立,他对立储一事儿早已讳莫如深,不许人提。那么,对储君人选,格外谨慎小心,出人意料,也未必是不可能的。而康熙着胤禛代父前去祭天,会不会是想在临死前,让老天看看下一任的皇帝呢?
然而我猜他一定是想要我和他一起分享这一刻,才会在天蒙蒙亮的时候,便着高无庸来寻我,引着我到了太和殿外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高无庸看我惊疑的样子,只笑说是万岁爷的安排,随即留给我一个食盒,一个手炉,留下我一个人,自去了。
好在典礼很快开始,乾清宫正门垂帘,国丧暂停。胤禛到保和殿降舆,先到中和殿升座,各级官员行礼。
礼毕,官员各就位,礼部尚书再奏请即皇帝位。
翊卫人等随胤禛御太和殿,胤禛升宝座即皇帝位,
84、栗深林兮惊层巅 。。。
中和韶乐乐队奏乐,因着由于处在丧期,乐曲设而不作。
随着群臣三跪九叩礼,高声山呼万岁,午门腾起了钟鼓和鸣的声音。本该是喜庆的钟鼓声,而我却觉得,这钟鼓声分外凄冷,在紫禁城上空,久久盘旋。
胤禛登基,典礼却极为清减,一点也不似想象中的挥靡,只是在众臣面前再一次宣读遗诏,满文,蒙文,汉文的依次宣读,“从来帝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敬天法祖之实在柔远能迩、休养苍生,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寤寐不遑,为久远之国计,庶乎近之。 今朕年届七旬,在位六十一年,实赖……”
我远远的站着观礼,只能看到一抹明艳的明黄色,高高在上,群臣俯首,心底不是没有震撼,所谓君临天下,便是如此吗?
大殿上还在宣读。
“……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心脏怦然跳着,这样的诏书,会有疑惑吗?汉满蒙三文遗诏,都说的是雍亲王皇四子胤禛,这是胤禛没错,为何旁人对遗诏还有那么多的困惑和怀疑?明明是皇四子,而不是十四子,哪里来的疑惑呢?
转念一想,他们觉得这是篡改,胤禛从康熙驾崩至今,有那么多的时间能篡改遗诏,可我从来都知道,胤禛心中对康熙是有多么的尊崇,他怎会做篡改先帝遗诏这样的大逆不道之事?
或许前一世记忆中,那个俾倪万物,冷漠倨傲的胤禛会如此行事,然而这一世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