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域中迅速崛起的财富新贵,沈南鹏是年轻一代的投资家,黄宏生是落榜富豪的代表,然而人倒企业不倒,反在狱中遥控创维……这些企业家们的发展方向,都非常具有“后现代”的味道。
细数历年的首富,从荣氏家族到刘永好,再到丁磊、黄光裕、张茵、杨惠妍,他们的更替暗合了中国经济的产业化和国际化特征。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前言:“因富而豪”与“因豪而富”(2)
也就是说,本书中提及的这些企业家,并不是孤立的点,而是线条、球面,他们将百富榜上更多的企业家联接了起来,最终形成了一个立体画面。
三
十年间我们在调研和制作百富榜过程中,与众企业家接触时发生的不少故事颇有意思,或沾有时代印记,或彰显地域特征,或折射性格取向。
1999年我们打电话想登门造访一些企业家,常常吃到闭口羹,不过期间我们发现,有一部分企业家其实很乐意让外人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但限于大环境,还是“憋”住了;第二年我们继续找人,结果收到了华为发来的律师函,还被横店集团的老掌门徐文荣叫去“听课”,当然,开放的企业家越来越多,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到重庆去拜访尹明善,他甚至邀请我们去看球赛。
2001年刘永好欣然接纳首富头衔,成为第一位真正“因富而豪”的中国内地企业家,更多的企业家在这一年开始积极配合我们的采访。然而,情况很快就有了改变。2002年一份关于富人偷税漏税的争议,使得民营企业家们又回到了关门谢客的习惯中,甚至还有人雇人“警告”我们,如果把他写入这一年百富榜,“后果自负”……
一些个性的企业家给我们的印象深刻。段永平比我们想象中要坦诚的多,这位“中国巴菲特”甚至直接将他股票账户里的持股数晾给我们看;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从不掩饰对达能的痛恨,最近一次是在2008年8月初见到他,他在官司中渐渐占了上风,激动心情溢于言表;李金元海外做直销,销售队伍一度达近千万人,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能看到他的产品;余彭年的慈善前世,我们在本书中第一次披露……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时常会有一些好玩的发现。比如“26岁现象”——百富榜上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家,都是在26岁开始展露头角的。以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那批企业家为例。1986年,26岁的严介和当了几年语文老师后有点腻烦,于是跑到一个国企去当临时工,没想到从此踏入商界,后来成立了太平洋集团,19年后,他成为江苏首富(2005胡润百富榜第2位,125亿元);1987年,26岁的陈发树与两个弟弟一起为一家百货店拉了几年货后,反客为主,把这家店给盘了下来,奠定了日后“新华都系”的原始基石,20年后,他成为福建首富(2007胡润百富榜第29位,180亿元);1988年,26岁的李宁在汉城奥运会上比赛失利后退役,在李经纬的游说下加盟健力宝,做了一阵子“特别助理”后开始捣鼓服装,16年后,李宁公司在香港上市,李宁身价达100亿元,又过了4年,在北京奥运会上担任主火炬手的李宁,个人名气和公司品牌价值如日中天……
四
今年夏天我们萌生对十年百富榜进行一次梳理的念头时,问了自己一个傻乎乎的问题: 究竟何为“富”?半天答不上来。查了一下康熙字典,其中有一条引用的是司马迁移在《史记·货值列传》中的话,“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
“本富”的意思是指从事农业而致富,“末富”是指经商而致富。中国古代重农抑商,这两句话不难理解,有趣的是“奸富最下”——那个时候人们就已开始讨论“原罪”话题了。
“原罪”是贯穿十年百富史的一个话题。从第一届榜单上的牟其中开始,富豪落马俨然成为一种常态,甚至本书写作过程中,还听到了刘根山等好几个富豪落马的消息。
原罪需要区别对待。李经纬式的悲剧其实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唐氏兄弟的“德隆系”崩塌,并不意味着他的商业模式一无是处;张荣坤落马,则需挖地三尺,将上海社保案中的所有蛀虫都挖个穷尽。
谈到原罪,政商关系这一关绕不开。李经纬、严介和等人,都是在政商关系上或吃了苦头或栽了跟头。
有两个人的作法值得玩味——荣智健与陈发树,他俩分别是中信泰富和紫金矿业的第二大股东,但“虽二犹一”,话语权不小,收益率更高。尽管这一模式不具有复制性,但以退为进越来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