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部分(第1/4 页)
魏忠贤上位的时间极为短暂,根本没有什么有力党羽,熊廷弼这么有分量的人物即使不是很亲近,也是绝不能随便放弃的。
而且他代表的楚党更是魏忠贤和东林较量的重要依靠。
孙承宗厌恶地看了他一眼,然后把那份圣旨丢给了他。
第三百零三章滚蛋而已,不用传首九边
虽然祖大寿和熊廷弼派出吴三桂及时提醒了叶向高,但是吴忻派出的乔尔也把情报送到了北京。
天启皇帝被巡抚衙门下面的万人坑给气疯了,他已经见识过道德君子的手段和节操,本以为自己已经能够应付他们的真面目。
但是这一次,他还是真的被刷新了认知。
虽然叶向高和张鹤鸣都争论道,吃人的邪魔只是孙得功而已,吴忻也从来没有指控王化贞吃人。
但是,还有魏公公,还有吴忻呢。
在叶向高和张鹤鸣觐见之前,魏忠贤就已经给东林群贤臣们打好了前站。
“王化贞只是被蒙蔽了,就像袁应泰一样,相信了不该相信的人,有错但是本心好的。”
这句话的威力实在太大,天启皇帝对于袁应泰实在是恨的咬牙切齿。
公平地讲,袁应泰比王化贞还是好多了,其实他是有才能的,只是缺乏军务经验,而且急于求成了。
但是天启皇帝接受不了。
他爷爷万历皇帝任内虽然有萨尔浒之败,他父亲泰昌皇帝任内虽然在君子们劝导下解除了各种税收。
他们都对光明帝国的衰落负有责任,但是丢失北京以北最大的城市辽阳,却是发生在天启任内的。
“祖宗之地,祖宗之民。”
天启皇帝说起东事,就是这两句话,他的自责有些无辜,但是又无法开解,辽东千里疆土,百万生民,确实都是他的责任。
“陛下你千万不要急,几位阁老肯定是有办法的。”
魏忠贤的除了打前站,还埋了地雷。
然而叶向高和张鹤鸣见到天启皇帝的时候,根本不提什么办法,全都忙着攻讦吴忻,对于王化贞和孙得功造成的破坏根本一点也不关心,更没有什么应对之策。
他们全部的心思,就在怎么撇清责任,而且他们根本提也不提山西商人的角色。
这些商人大部分并不直接给他们上供,但是他们的庇护者,是这些东林不想得罪的。
天启皇帝在他们拼命搅浑水的时候,终于是爆发了。
相比自己的权位,他们确实不大关心辽东,但是这样等级的官僚其实随随便便就能说一大堆没有内容的应对方案。
如果不是吴忻通过隐秘渠道,把情报送到了魏忠贤手上,他们还是有能力糊弄皇帝的。
但是魏忠贤提前做好了准备,他们自然只能大败亏输了。
少年天子对于文官的尊敬虽然在一次次失败和丑闻中已经被消磨了很多,但是对着阁老咆哮,让叶向高在整个宫廷中丢脸,这还真是第一次。
光明帝国的宫廷当然是有保密规矩的,太祖和成祖就定下的规矩。
所以就如同其他大部分太祖和成祖就定下的规矩,这些规矩都已经基本无效了,整个紫禁城犹如漏勺一般。
天启皇帝中午训斥了叶向高,傍晚之前,所有东林以外的派系大佬就都向魏忠贤示好了。
各路非东林系的言官、有上奏权的大臣一起出动,弹劾叶向高、叫嚣处死张鹤鸣的奏章如同雪片一般堆满了司礼监。
魏忠贤根据吴忻的建议引而不发。
眼看着东林就是墙倒众人推的局面,东林的另一位大佬孙承宗站了出来,他自请督师辽东收拾残局。
孙承宗是天启的老师,而且他在熊廷弼、王化贞互相斗争的初期,就建议过天启皇帝免除其中一个人的职位,统一辽东事权。
只是因为东林和楚党之间的斗争,各种互相矛盾的奏章让年轻的天启皇帝搞不清情况,才耽误了这个处置方式。
而且在对待各种问题一贯持重公正,对得起天启皇帝对他的信赖。
他驳斥过袁应泰、王化贞过度期待蒙古人的错误,也公平地对开东江开镇,对于熊廷弼不公正地对待东江予以打压。
东林党与魏忠贤达成协议,他们承认“王、孙反光明集团案”的定性,不包王化贞。
但是孙承宗要取代熊廷弼经略辽东,这在叶向高和孙承宗看来,是一个很高的条件。
因为熊廷弼不仅没有什么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