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2/4 页)
谓之“广”,并称为《广扬名章》,且紧列于《广至德章》之后。
一、三事·三德·三移
1。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注》:“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君子所居则化,故可移于官也。”
孝子“三事”,是“事亲”、“事兄”、“家理”,这是从切身的环境、从一个家庭的范围说起。
“居家理”,就是居家能够治理好。关于“居家理”,笔者想起徐复观说过的话:“在中国历史中,在大危难之际之能免于销毁,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得力于‘家族’。而此家族实为以道德为中心的自治团体。”(徐复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我们接着说,在这一家族中传统的孝道、悌道、父子之间的犹如君臣之道,是构成这一“以道德为中心的自治团体”的主要道德,是维系中国“免于销毁”的有力的保证之一,可见“家”、“居家理”其中的价值与意义之重大了。
这三件事情,要做好的标准就是“三德”:“孝”、“悌”、“理”。然后要做三种迁移、转化,这便是“三移”:“忠可移于君”、“顺可移于长”、“治可移于官”。这种“三移”的过程与结果是:以孝道来奉事君王,那么也就会忠诚;以奉事兄长的敬顺来奉事尊长,那么也就会顺从;君子居家能够治理而化成之,以此做官也能治理而化成。
这是孔子设计的理想的线路,是由内而外,由家庭之内而推广到家庭之外,由家——社会——国——天下,其根本在孝,其效果在和。因为孝悌,然后由子与父母和谐、弟与兄长和谐,而至于家庭和谐,再至于社会和谐,然后是一国的和谐。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我们往往局限于一家来理解,其实每一个社会的家庭细胞都能这样,那么推演出去,就是一个广阔的社会、国家、天下的“和”与“兴”了。这就是大视野下的“万事兴”了。
此顺便一说,后来有成语“移孝为忠”即是出于本章,意思就是把孝顺父母之心转移为效忠君主。如唐代张说运用之,说:“传云:去食存信,信而有征。经云:移孝为忠,孝则不匮。”(《郑国夫人神道碑奉敕撰》)
2。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注》:“上三德于内,名自传于后代。”
这是本章的小结。由家内的“三事”,即“事亲孝”、“事兄悌”、“居家理”,再由内而外,由家庭而至于社会,那么就会变移、迁移,移用为另种“三事”,即“忠君”、“顺长”、“治官”。这便立身于世,且广扬名声了。
二、《广扬名章》的现代启示谈片
现代人讲究人生的成功,孔子也提倡人生的成功。孔子曾说:“三十而立。”(《论语·为政篇》)人到三十不要还是匍匐着,挺不起胸膛,而是要堂堂正正、有名有姓、有为有成地站立、挺立在人世,做个堂堂七尺汉子了!孔子还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篇》)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是默默无闻、没有什么名望的话,那么也就不值得惧怕了。
扬名、广扬名,就是播扬、广泛地播扬名声、名望。孔子指出的是由内而外的途径与方法,那就是由“行成于内”而至于外的“名立于后世”。现代人可以更加理智地抽取其中的智慧,那就是必须先有内在的品德、修养、素质、能力、本领、智慧,然后才能转化为外在的事业,最后臻于人生的成功,而名立于后世。
这内在的素养、素质,不要忘记“事亲孝”、“事兄悌”、“居家理”;这外在的奋斗也不妨尝试一下“忠可移于君”、“顺可移于长”、“治可移于官”,也许不无作用。当然一切不可“愚”,死扣一通远不如活参、活用、活化一番。
txt小说上传分享
谏诤章第十五(1)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译文】
曾子问道:“至于慈爱、恭敬、安亲、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