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页)
骁飞懂洋文和炮舰,便说了个实在价:“440吨级的炮艇10万两白银一艘,320吨的白银7万两一艘。”
宋骁飞摇摇头,开始砍价:“440吨级的8万两白银,320吨的白银5万两,一口价,各买两艘。”
在当时的军火市场上,5%回扣的潜规则是公开的秘密,你不拿就归洋人了。所以尽管很多清廷官员反对洋务,买洋货特别积极,反正花的不是自己的钱,所以一般不还价,价格越高,回扣就越多。找赫德买东西的人多了,恭亲王、李鸿章、文祥、左宗棠、张之洞,都是赫德的大客户,头一次见中国人买军火还砍价的,想了想说:“这样吧,按你说的四艘炮舰,一共30万两白银,再降价我就得自己掏腰包了。”
1863年,阿思本舰队七艘军舰才80万两白银,这还包括600军官及水手的人工开销。而且白银是硬通货,通货膨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30万辆白银在1875年也是一笔大订单,宋骁飞考虑了一下,日本人在朝鲜马上就要动手了,还得去合肥找刘铭传,时间已经不多,这个价还算公道,便伸出了五个手指头,说,“七月前在天津港交货,老规矩,给我这个数的kickback(回扣),我是代中堂大人来买的。”
赫德哈哈大笑道:“这个当然,按老规矩办。”
宋骁飞听赫德说老规矩,这才知道,历史上记载李鸿章买军火拿回扣,是真的。李鸿章一生到底捞了多少钱,他活着时,没人敢查,到死了之后,据传大约有百万金,约合现在的10亿人民币。李鸿章多大的官呀,政府行政一把手,一身兼数个部长,跟现代的大老虎比,小巫见大巫。
当时,晚清官员的贪腐;是一种制度性的贪腐;大清公务员的工资很低,曾国潘当年在京城一身兼领礼、兵、户、工、吏五部侍郎,辛辛苦苦干了一年,还亏空二百两银子,所以不查都是李中堂,一查都是和中堂。
通过这次买“蚊子船”,宋骁飞渐渐明白,这世界是现实的,正如李鸿章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没谁是傻子,即便山野农夫,有斗米之利,也趋之若鹜”,所以,跟大多数人打交道,不管洋人也好,中国人也罢,要先讲利益,再谈道义,才是正常的,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否则一事难成,不能期盼人人都像曾国藩那样觉悟高,毕竟这时代读书人实在太少了。
第四章 刘铭传出海
刘铭传回乡后,就住在老家的刘老圩,“圩”的本意,是低洼区防水护田的土堤,由此可见,刘府的地势必然较低。
刘老圩在今天安徽省合肥市西乡大潜山北麓的三四里处,是一座三进三出皖中民居,呈凹字型,马头白墙,青苔小瓦,一条金水河绕圩而过,四周是深壕和石围墙,围墙上配五座碉堡、炮台,东南、东北角两座大吊桥,要进屋就得放下吊桥,跟古代的守城一样,这也难怪,刘六麻子一生杀人无数,此时赋闲在家,自然要防备仇家。
那天骄阳当空,空气又湿又热,宋骁飞跟着一个穿黑马褂的管家,从东南角的吊桥进屋,圩内即是内壕沟,每座吊桥处均有门楼,有两位背着洋火铳的高大家丁守护。宋骁飞一看这些家丁,身子挺得笔直,精神得很,明显受过军事训练,他想,估计刘铭传在家也没闲着,心里便多了几分把握。
进到阁楼,后有盘亭,四面环水,清水中有浮莲,两只白鹅在莲间嬉叫。当时正值夏天,管家把宋骁飞领到盘亭北面一间客厅,说:“公子请在这稍等,我家老爷在圩西的岛上读书。”
宋骁飞点点头,坐在客厅的梨木椅子上等候。过了半个时辰,汗透后背。刘铭传手里拿了一本《大潜山房诗稿》
姗姗来迟,边走边说:“我还以为中堂大人贵人多忘事,把我刘某人给忘了呢。”
宋骁飞知道刘铭传不满李鸿章两次失言,所以故意来迟怠慢自己,他微微一笑,并不说明来意,只是一个劲夸刘府清静,见刘铭传手中还拿着诗词集,跟他攀谈起来,从唐朝王维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谈起,再说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刘铭传一欲谈正事,宋骁飞就打岔,然后推说累了,要休息。休息好了,宋骁飞就去爬刘老圩附近的大潜山,那山钟灵毓秀,郁郁葱葱。
如此过了七八日,性急的刘铭传耐心渐失。那日,宋骁飞提出要看看刘铭传家藏的古铜盘,这东西是1864年4月,刘铭传带人攻克常州时,在原太平军将领陈坤书的护王府的马厩里获得的,拿回家后,一有客人来便搬出来炫耀。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是骨灰级的古文物粉丝,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