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页)
”
“你觉得慈安太后会同意吗?”
“她会。因为载湉只有四岁。她还可以继续垂帘听政很多年。”
“载湉如果当了皇帝,醇亲王岂不是会成闲王?他会同意吗?再立一个儿皇帝,清流大臣们和洋人那边不会善罢甘休。”
“所以我估计册立新君这事,两宫太后会独断,不会和醇亲王商量,会突然宣布,让他措手不及。而且,两宫太后不会听取清流大臣和洋人的意见,毕竟这事大清国的内政。你可以把我的判断去告知中堂大人,这样他也好早作准备。”
袁保恒一听,宋骁飞分析得很有道理,便跑去李府,将宋骁飞的话跟李鸿章汇报了一番,李鸿章一听大为赞赏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贤侄孺子可教,现在终于不再纸上谈兵。”
果然,慈禧太后提拔荣禄兼任步军统领,也就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职务相当于现在的京城卫戍区司令,牢牢控制了京城。她还做通了慈安太后的思想工作,加上李鸿章表态支持她,心里有了底气,同治皇帝一驾崩,慈禧太后马上召集各王公大臣宣布:“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需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听。”
“敬听”是客气的说法,意思是“你们听着”:把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过继给咸丰皇帝,再继承皇帝位。
醇亲王奕譞听到这个消息,都惊呆了,我儿子继承皇位这么大的事情,两宫太后竟然都不跟我商量一下,于是在大殿上嚎啕大哭;哭得昏了过去,可见这实在不是一件好事。《清史稿。奕譞传》中是这么说的:“忽蒙懿旨下降,择定嗣皇帝,仓猝昏迷,罔知所措。”
恭亲王也措手不及,两宫太后也没跟他商量,他只得点头同意,毕竟,将成为闲王的是醇亲王奕譞,而不是他。
可怜的载湉,小家伙时年四岁,在睡梦中被人叫醒,套上龙袍,一路哭喊着要“妈妈”,还是被太监用轿子抬进了宫中。
1875年正月二十,载湉登基,年号光绪。醇亲王奕譞立即上奏两宫太后,请辞一切本兼各职,到河北昌瑞给同治皇帝修陵去了,同治皇帝的陵墓历时三年零一个月完成,耗银四百多万两,可买七艘军舰,可见当时大清国还是相当有钱的,国富民穷而已。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光绪皇帝即位以后,清廷的政治权力格局发生大变化:四号人物醇亲王成了闲王,神机营由荣禄代管;为了抑制恭亲王的势力,慈禧太后把有功的李鸿章地位进一步提升,除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还授予李鸿章首辅的地位,恭亲王继续主管总理衙门和军机处。
宋骁飞的人生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因为帮李鸿章准确预测光绪皇帝继位,李鸿章对他刮目相看,邀他当私人幕僚。李鸿章再次会见宋骁飞时,又叮嘱他记住那句话:“我年轻时,也自以为写写文章,振臂一呼,就可以提升民心士气,改变世界。现在我入仕三十年,明白一个道理,这世界哪都有规矩,懂规矩的人方能成事。”
宋骁飞一听,想起了同治皇帝的悲剧,点点头说:“谨遵中堂大人教诲,想改变世界,须先适应它。”
第一章 中日第一战
1874年4月16日,台湾海峡风高浪急,一艘五十余米长的白帆木质商船,在风浪中摇摇晃晃,朝台南的屏东开去。这艘商船的旁边,也是一艘木质商船,日本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站在船头,目光坚定地遥望前方,海风如刀割在他的脸上,吹起了他身上和服的衣角。这两艘商船上,还有全副武装的3000名日本下级武士,他们名义上是去为1871年被台湾原住民杀死的54名琉球岛民报仇,实际上是想到台湾建立殖民地。于是,中日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战争一触即发。
事情的起源,是1871年琉球国去中国上缴年贡的船队在归途中遇到强台风,漂流至台湾东南部,因语言障碍,产生误会,船上69人中54个被台湾原住民杀害。琉球和台湾当时都是中国的地盘,原住民之间产生流血冲突再正常不过,而且琉球船队分明是去中国缴年贡,说明琉球承认中国是宗主国。日本人不知道哪根神经错乱了,跳出来喊:“杀琉球人就是杀日本人”,西乡从道带3000人气势汹汹地前去攻打台湾。
西乡从道,日本狂热的好战分子,是号称“日本最后的武士”西乡隆盛之弟;此次去打台湾,并没有得到日本政府的许可,可以说他这三千人算标准的倭寇。西乡从道和他哥哥西乡隆盛的想法一样,认为日本这样的小国,要发展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