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部分(第2/4 页)
定之前,他还想征求一下近臣的意见。
孙固是神宗做王子时的老人,当年还劝他只读《论语》,不要读《韩非》,神宗接位之后,他也一路亨通,已做到天章阁待制,管着银台司。老人的意见,总比一般朝臣更要体己。神宗问他:“爱卿看着,王安石如何?能做丞相吗?”
“陛下,王安石这个人学问品行都是一流的,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做一个翰林、侍从什么的,处理文字笔札,作作参谋,提提意见,再合适不过。要做丞相,得有很大的气度,心襟要无比开阔,他就不适合了。说到丞相,最合适的,微臣以为,还应该是吕公著、司马光、韩维他们几个。”看来,孙固该早有考虑,否则,不会说得这么周全。
“气度固然重要,也看怎么看。一团和气固然好,要披坚执锐,弃旧图新,就不成了。”神宗已不是当年的王子,有自己的看法了。
孙固张口还想说什么,神宗却一挥手将他拦住了。那理由,多半也与对唐介一样。因为是老人,自然知道孙固的政治理念。分歧既在于求变与否,是非难免颠倒,何必多说呢!以后谈过几次,大体都是这种结局,神宗就再不与他谈这件事了。近臣虽然体己,无奈始终说不到点子上去,只好敬而远之喽!
那边唐介也没闲着,也在两府做别人的工作:“眼见着陛下非用王安石不可了,天下一定会大受困扰!各位大人千万站出来说句话呀!”
别人大抵不说话,只有曾公亮微微一笑:“眼下困扰也不能算小。王安石出山,真有困扰,也不过如此罢了,怕什么呢?”
这话什么意思?该是个不大不小的软钉子?唐介白了曾公亮一眼,再不说话了。
曾公亮很清楚,唐介说的虽是他个人的意见,却颇有代表性。皇上之所以迟迟没有任命安石入阁,大概与这些反对意见不无关系。这种时候,如果自己再不出来说话,就该是千古罪人了!
垂拱殿议事之后,公亮一个人留了下来,向神宗奏道:“陛下,近来外面有些议论。”
“噢,什么议论?”神宗有些吃惊。
“说是陛下凡事都请王安石做主,将执政大臣晾在一边,让大家难堪!”同样的牢骚,唐介早在两府大臣面前发过不止一次了,公亮自然清楚。
“谁?不就是唐介吗?”神宗问,一点也没犹豫。
“怕也不止他一个?恕臣直言,本来这事也不大顺。”公亮说。
“丞相也这么看?”神宗好生奇怪,都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
“是。名不正,则言不顺。王安石一个翰林学士而执掌政事权柄,怎么着也没有正当名义。陛下觉着王安石可用,为什么不直接让他参政?眼下不是有参知政事请求致仕吗,正好是个机会。”公亮揭出了意见。
原来是这样!神宗笑了:“朕也正有这个意思。且传王安石进来,朕与爱卿同他谈谈。来人哪,传王安石垂拱殿见驾!”
安石很快就传来了。一见过礼,神宗就笑着说道:“传爱卿来,是有件事要与你商量商量。许多人不了解爱卿,说你只懂经术,不懂世务,这不是笑话吗?”
安石也一笑:“皇上圣明。照道理上讲,经术与世事确实不能分割。一呢,经术原就是从世务中提炼出来的至理名言;二呢,后人学经术,也正是为了治理世务。一些半通不通的读书人,不懂得这种关系,硬是将经术与世务完全割裂开来;影响所及,一般人也就认为经术只能束之高阁,不能用于世务了。这实在是千百年来最大的一个谬见!”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大宋遗事 第六十九回(3)
“爱卿说得对,是这么回事。”神宗赞成说,但跟着就转换了话题,“就爱卿看来,目下先要做的应该是什么?”
“当务之急,应当是变风俗,立法度。而关键则在长君子,消小人。道德之源,从来也是治乱之源。道德的本源唯在君子,唯有他们的言行才合乎礼义廉耻。君子之道得到发扬光大,礼义廉耻就会蔚然成风,不仅一般人,连远在他们之下的那些人,也会受到影响而成为君子。要是小人之道甚嚣尘上,礼义廉耻就会荡然无存,危害所及,不仅本来品行堪忧的人会堕落,连原本可以上进求好的一般人,也要沦为小人了!君子一多,社会自然通达易治;而小人多了,必然导致混乱。如今的天下,风俗法度颓坏殆尽,正是到了非彻底整治不可的时候!”安石脱口说道,都是些皇皇正论。
“好!朕与丞相召你来,就是要听你的这一句话!朝廷再不能因循无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