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部分(第1/4 页)
彩�帜樽叛矍暗囊患�率怠�
“这些人根本无足轻重。就是归顺我大宋,又有什么好处?”文彦博又是一转。
“哈木降了夏国,他那一片土地就成了生地。干隔着一个西夏,不便无端引起纠纷,大宋人马再不能深入了。仅就这一点看,吐蕃属我属夏,也有相当的利害关系,不能说毫不相干。”安石也耐着性子与文彦博周旋。
“就是收了他们,也是一个累赘。别的不说,一旦他们受到攻击,总要咱们援救吧?”既无可辩驳,文彦博就另出难题了。
“这倒不用过于担心。眼下他们尚未统一,都能固土自守,不为西夏吞并,到统一之后,自然更有力量互相扶持,无须咱们出力解救。再说了,他们要是真正成了大宋的屏障,有事要咱们出兵相助,那也是该的,应当在所不辞。何况,还不一定需要!”安石回答。
“东汉班超在西域几十年,不用中国军队,只让蛮夷自己互相救援。朕看王韶用的,也是这种策略。”皇上插话说。
“先不用,后来却未必不用。当年伐西夏,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大花费,还不是越搞越大!”既已到了这地步,文彦博顾不得许多,连皇上也照驳不误。
“西夏事又当别论,原先设想的并不是这样。因为措置失当,违背了初衷,这才破费劳烦的!”皇上争辩说。
“一旦起兵,当然难保没有后患。可现在不是打仗,是要和戎,日后怎么会有劳费?”安石指出了症结。
“大家且说说,该怎么措置才好?”皇上也无心再争,直接提出了问题。
文彦博争而不胜,再不说话了,一任安石他们主张。安石建议,遵照王韶的意见,专设一路,让他独当一面,有职有权,另外再给十万贯钱作为市易资本。皇上都同意:“这样好。应当放手让他去做,等个几年再看成效!过去朝廷有什么决定,总想着能立竿见影,一时不见成效,就有人出来说话。一有人说话,朝廷就手忙脚乱,决定也废弃不行了。尧帝用鲧,还用了九年,实在不行,才加了罪。若一时不见成效,因为几句浮言就沮废成事,谁还敢竭忠效力!”
“皇上说得再对不过了!”当政几年,皇上是越来越成熟了!安石打心里高兴,竟不由自主地赞叹起来。
皇上会心一笑:“人总是吃一堑长一智,朕也一样。王韶的事,你们就去办吧!”
诏书很快就下达了:王韶由著作佐郎、同提举秦州西路番部及市易官,提升为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兼管勾秦凤路缘边安抚司、兼营田市易等。另置一个洮河安抚司,也由王韶兼任。自古渭寨至青唐、武胜军一线,凡招纳番部、市易、营田等事,皆由王韶全权处理。至于一应军需事情,则由秦凤路负责应付。十万贯钱,也到了位。智缘则由驿站乘专车,加急送给了王韶。皇上专赐了智缘三百两白银。原来还要封他官儿,是安石说未见成效,骤然封官,怕招人议论,到真正有功再封也不迟,并将怎么跟他做工作、他又怎么理解的话等,也都跟皇上说了,皇上这才作罢了。
大宋遗事 第九十六回(2)
王韶一走马上任,就办了一件大事。
吐蕃中有个俞龙珂,一支人远在青唐,势力相当大,成为四面八方的一块肥肉:大宋、西夏以及董毡等吐蕃势力,谁都想将他们拉过去。秦州方面主张征服;就是王韶手下,主张强攻的也占了一多半。王韶却力排众议,认为朝廷的旨意是和戎,怎么能兵戎相见?所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要人心服口服,永远归顺大宋,只能劝,不能压。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能轻言刀兵!他吩咐手下:“你们只为我准备一份厚礼,除了派十来个押送士兵,不要一兵一卒。我只与智缘大师结伴前往。”晚上,他又请智缘将给俞龙珂的信与礼单,全都译成了吐蕃文字:汉文与吐蕃文的,全都要带上。
第二天,他们还真就那样上路了。手下的人说什么也不让王韶走,一定要武装护送。王韶呵呵笑道:“我谢谢大家,只是你们不必担心。和戎之所以不成,多半因为互相猜忌。从今天开始,我要先撤了樊篱,专等对方投桃报李!万一不测,权当血祭和戎,也算死得其所!大家请回吧!”
说得这么凶险,大家更不敢放他走了!直到王韶变了脸,说再不放行,一律军法从事,这才怏怏而回了。
俞龙珂接到通报,当即命令:“人不解甲,马不离鞍,四面设伏,等我的号令。探马连环刺探,一时三报。”
连着十几报,都报王韶只有十来匹人马,不像进兵,俞龙珂也蒙了。可他到底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