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2/4 页)
跳菜”就开始了,此时大号和唢呐齐鸣,跳菜大师从厨房里相继走出来。他们头顶着装满一碗碗菜肴的菜盘,在音乐声中忽前忽后、一摇一晃地踏着音乐节拍入场。这些大师一边跳着舞步,一边还做出很多怪相,逗得在场的人开怀大笑。
进行跳菜的人大多是男性,他们一般两人为一组,一组跟着一组跳。跳菜的姿态也不同,他们有的用头顶着盘子,有的则用手托,有的用臂抬着,有的还是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肩上。上面的人头顶大菜盘吹奏唢呐,下面的人则两手托着菜盘。在激越的唢呐声中,这些人还要表演“苍蝇搓脚”、“鹭鸶伸腿”、“金鹿望月”、“野鸡吃水”等动作。这些动作时而刚劲有力,时而轻柔似水。表演动作时,他们还要不断翻新花样玩弄装满菜肴的托盘,难度颇大。
在所有的跳菜表演中,最为精彩的就是“口功送菜”和“空手叠塔跳”。表演“口功送菜”时,“跳菜”的人头顶托盘,盘中装满了菜碗,嘴里衔着两个大铜勺,然后在勺上各放一碗菜。此时他们面带笑容,口功、臂功、腕功、顶功齐用,徐缓有序地上菜,直至菜香四溢的菜碗准确落桌。表演“空手叠塔跳”时,“跳菜”高手们头顶托盘,盘里还装着盛满菜的八大碗。他们双手十指伸开,每只手分别托起重叠在一起的四大碗菜,踏着鼓乐的节拍,甩开矫健而优美的舞姿,边跳边舞,并在搭档们之间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穿梭。很多人都担心会掉下一碗菜来,然而“跳菜”者却从容自若,尽情地扭着舞步。重叠在一起的菜碗在他们的手臂上,随着舞姿忽上忽下、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变换位置,始终稳稳当当的,连一滴菜汁也没溅落出来。然后,在宾客的鼓掌和赞叹声中,他们会把菜陆续摆在桌上。
“跳菜”表演很精彩,每个表演者都要有真功夫,而且摆菜也有一套讲究,常见的摆法有“回宫八阵”、“四方形”、“梅花形”、“一条街”等。“跳菜”是彝族人特有的古老饮食文化和原生态舞蹈,它将古朴、生动的民间艺术和饮食融汇在一起,表现出彝族人的豪迈爽直、坚毅刚强、昂扬向上的性格。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章 特色手工艺品(1)
云南在日积月累的文化沉淀和多种文明的碰撞中,兼收并蓄,创造出许多具有特色的滇味手工艺品,如蜡染、扎染、木雕、牙雕、剪纸、陶器等,风格各异,形态万千,但不无凝聚着古老云南的文明精华,体现着云南人民美好的内心世界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一、蜡染、扎染
蜡染在古代称蜡缬,是对蜡画与染色两种工艺的简称,其起源于秦汉,盛行于隋唐时期。缬在古代是指染色显花的织物,早在秦汉时就出现了,马王堆出土的大量印染品就证明了这一点。可以说,从我国的染织技术开创时,蜡染就是最古老的手工艺,它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一部分。
蜡染壁挂
蜡染艺术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着一些有关蜡染的传奇和优美的民间故事,一些地方还被人誉为蜡染之乡。他们的蜡染图案以写实为基础,艺术风格质朴、天真、粗犷有力,他们对一些图案进行了很多大胆的创造和夸张造形,不受形象细节的约束,出自天真的想象。这些图案纹样很丰富,有几何形,也有自然形象,其中一部分也表明了他们原始的图腾文化,例如他们对山、水、太阳、雷电及龙、蛇、树木的崇拜和敬意,在蜡染图案中把它们抽象为齿形、漩涡、圆圈、云雷及龙纹、螺旋等纹饰,利用蜡染形式把它们印制在服装和饰物中。
蜡染作为我国的传统工艺和文化,早已流传到国外,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朝鲜、日本、尼日利亚及科特迪瓦等国家,都广泛流传着蜡染制品。
扎染是我国民间传统印染工艺中的一种,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一种比较简单易学的工艺,又是一种具有实用和欣赏价值的艺术。扎染最早的时候称扎缬、绞缬、染缬。染缬艺术形成于周代以前,在秦汉时期开始流行,到六朝时代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在考古中发掘出的、六朝的红色白点绞缬绢,绛色白点绞缬绢,花色和颜色都保存完好,这说明我国当时的扎染工艺已经很高了。唐宋时期,我国的染缬艺术已经成熟,染缬的染料使用、染色工艺、纹样、艺术形式和风格等都出现了新的发展。宋元时期,染缬继续发展,当时又出现了檀缬、蜀缬、锦缬等几种。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