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页)
做人也一样。以后到社会上,会有很多考试测验,一不小心就会犯错。
那很可怕呀,得当心点了。
我想,也不用太拘束了,照自己的天性行事,记得孔子的教导,注意点就行。
里仁第四 4。24
子zǐ曰yuē:“君jūn子zǐ欲yù讷nè于yú言yán而ér敏mǐn于yú行xínɡ。”
也许,当时几位同学正在议论人家的性格特点,一位同学说:某某同学什么都好,就是不善于表现自己,讲话也结结巴巴的。孔子正好听到,他不同意这个看法,于是就说了这样一句话。
讷,就是言语迟钝?
是的。孔子说:“作为一个君子,言语应该迟钝,行动应该敏捷。”
孔子总是叫大家言语要谨慎……
也不单单是谨慎,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不说“君子
欲慎于言而敏于行”呢?
这倒是,为什么呢?
我想,孔子是在说一种他喜欢的为人。
他喜欢那种讲话笨笨的人?
因为讲话笨笨的人,大多内心比较忠厚,也更可靠吧。
不过我总觉得,这世界上孔子没几个,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巧言令色”的。
说的也是,你去面试,“敏于行”是看不到的,就看大家怎么“巧言令色”了,如果考官是孔子也就罢了,不是孔子,“讷于言”的君子一点机会也没有。
那怎么办?——既敏于言,又敏于行?
试试看,只要不“巧言令色”就行……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里仁第四 4。25
子zǐ曰yuē:“德dé不bù孤ɡū,必bì有yǒu邻lín。”
也许,那是孔子最困难的一段时光。带着一群学生,离开一个个不理解他们主张的国家,一路上,还常常遭冷眼被冷落……
很落魄的感觉。
想象得出,大家埋着头默默前行,累了,在旷野里坐下,同学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看着一双双迷茫的眼神,孔子讲了六个字,那声音,仿
佛可以穿透夜空……
德不孤,必有邻!
对——有德之人不会孤独,一定会有志同道合者与他相伴。
有点悲……
是啊,当时的气氛,一定很悲壮,好像听得见孔子这句话在旷野里传来的回声——不过你注意没有,孔子在这里用了一个“不”字、一个“必”字,说明什么?
说明什么,你说呢?
这也要倒过来看——说明有德之人总是很孤独,志同道合的朋友总是很难得……
是呀,不然的话,他只要说“德有邻”三个字就行了。
我想,正是在这孤独悲壮的气氛中,才体现了孔子的坚定信念,他相信德行必有知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不会放弃……
里仁第四 4。26
子Zǐ游yóu曰yuē:“事shì君jūn数shuò,斯sī辱rǔ矣yǐ;朋pénɡ友yǒu数shuò,斯sī疏shū矣yǐ。”
像孔子和他的学生,都以道德教育为己任,所以经常要劝诫人家,这应该怎样,那应该怎样,有时难免被人认为繁琐。
当老师的都有这毛病。
子游说:“侍奉国君过于繁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太过繁琐,就会被疏远。” 数:屡屡。
这一定是他自己的体会。
子游的为人风格,有时候是会把简单的事情搞得很隆重。也许有一次,他在国君面前啰里啰唆,结果被训斥了几句……
也许他在朋友面前也这样。大家交朋友,又不是听你上课讲大道理,老是这样,也难怪被大家疏远……
也许他碰了钉子后,才写下这几句经验之谈,与大家分享。
公冶长第五 5。1
子zǐ谓wèi公Gōnɡ冶yě长chánɡ,“可kě妻qì也yě,虽suī在zài缧léi绁xiè之zhī中zhōnɡ,非fēi其qí罪zuì也yě。”以yǐ其qí子zǐ妻qì之zhī。
子zǐ谓wèi南Nán容rónɡ,“邦bānɡ有yǒu道dào,不bú废fèi;邦bānɡ无wú道dào,免miǎn于yú刑xínɡ戮lù。”以yǐ其qí兄xiōnɡ之zhī子zǐ妻qì之zh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