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少年,不断推出新人新作为己任和所长,目前已是全国少儿图书与青春读物出版的重镇。这套丛书正是在这样累积已久的经验与眼光的基础上,精心挑选和细心编辑的。而这套丛书中的首批作者,如蒋峰、颜歌、水格、马中才、李海洋等,也写作有年,各有才情,在“80后”写作群体中属于既有艺术水准,又有文学追求的实力派。而这两者的密切合作与桴鼓相应,必使这套作品丛书以自己的特点惹人眼目,并造成应有的影响。别的预言不敢妄说,但这套丛书对于眼下逐步趋热的“80后”追求文学理想的热潮,以及进而提升青春文学的品质,可能会起到推波助澜或火上浇油的作用,却是可以预期的。
我希望由现在开始,由这套书开始,人们再来谈论“80后”时,潜台词中不再是“市场‘80后’”、“文化‘80后’”,或“网络‘80后’”、“校园‘80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80后’”。
在这个意义上,不妨把这套丛书看做是一个意味着重要转折的标志,一个充满着文学希望的信号。
是为序。
2008年10月10日晚于北京朝内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充满革命性的“80后”青春写作
贺绍俊
“80后”以其活力四射的青春写作而引起人们的好奇和兴趣。为什么“80后”一定就是青春写作,难道每一代人不是都在自己的青春期和自己的青春写作吗?
首先得从“80后”这个概念说起。“80后”是近七八年来的一个持续引人关注的文学话题。但它看上去又是一个伪话题,从“60年代出生”到“70年代人”,接着是“80后”,现在又出现了对“90后”的呼喊,仿佛批评家们已经黔驴技穷,只能以年代的更迭来解释文学的发展趋势。但我还想来讨论“80后”的话题,而且在我看来,我们一直未讨论到“80后”最富有意义的地方。“80后”绝不仅仅是一个年龄的概念,它的背后包含着新文学革命的内涵。
我是从阅读“80后”的作品中逐渐感受到这一点的。在阅读中我发现很难说我读懂了“80后”,我对他们作品的理解也许仅仅停留在文字表层的意义上,与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有时相去甚远。我觉得这不单纯是我个人的事情,因为我所读到的一些批评文章(这些批评文章基本上是非“80后”的人写的)对“80后”的理解与我大致上持相同的思维出发点。但当我对“80后”阅读得比较多了以后,就有了一个强烈的印象,“80后”完全是在另一个知识系统中进行思维和言说的。他们自称“新新人类”,我看是非常有道理的。也就是说,“80后”这一代人虽然采用和我们一样的语言文字进行写作,但他们的语法关系以及所指与能指之间的对称关系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而我们仍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他们的写作,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对他们的内心毫不理解,这也就造成了人们普遍对“80后”采取一种贬斥态度的结果。如果以知识系统来衡量的话,我们的知识系统属于古典时代,“80后”的写作则标志着古典时代的终结。
我是从现代化运动的角度来界定古典时代的。我以为,从新文化运动起到20世纪*十年代之交,应该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酝酿和奠基阶段,这个历史阶段可以称之为古典时代。新文化运动是为现代化运动作精神准备和先导的,这种精神准备和先导作用基本上以革命和启蒙的方式进行,而其思想核心便是现代性。到了20世纪80年代,经过漫长的酝酿和反复的试探,社会积累起了必要的现代化的能量,开始寻求释放的渠道了。我们可以把80年代看成是一个短暂的过渡期。而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现代化运动才可以说真正步入正轨,很快地,中国就像一辆不断提速的列车,攒足了劲儿疯狂地追赶上去。因此从现代化运动的进程看,90年代应该标志着古典时代的终结。古典时代适应革命与启蒙方式的文化精神无法给这辆提速的列车提供燃料了。
“80后”出生于旧时代逐步坍陷的时期,成长于新时代秩序逐步建立的时期,他们的精神主体属于新的时代,属于未来。他们具备了充当革命者的客观条件,因此他们进行的文学写作或许就是在酝酿着一场文学革命。为什么说“80后”的成长时期是一个新时代秩序逐步建立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大致上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十余年间,这一段时间正处在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的社会变革之中。这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次社会变革的思想意义在于,它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