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3/4 页)
不知道!”胡专家猛喷了一口鼻气,“孔明算准这十rì内必有东风,所以要孙权赶紧派人来催曹cāo,以免误了战机。”
“曹cāo会听从孙权调遣吗?”兰老是个三国迷,忍不住插话。
“当然不会!他笑道,‘孙权小儿,安敢遣余耶?’便把信使打发了。”胡专家不屑地瞟了立在身边的兰老一眼,“曹cāo随后命人在玉皇山顶搭帐篷——他要在山顶住一宿,以便第二天继续观cháo,把打断的诗绪接上来。”
“怎么又要住一宿?”兰老小声嘟哝。心想你上次考查出朱元璋在玉皇山下住了一宿,现在又要曹cāo在玉皇山顶再住一宿,敢情这玉皇山能催眠啊!
“怎么,你不会又有三国的麻布片要捐出来吧?”胡专家岂是省油的灯,立马反唇相讥。
“这还是不符合史实。”三国史专家叫起真来,“越城在江东,曹cāo在江北。他怎么能跑过去?”
“《渡江侦察记》看过吗?”三国史专家点了点头,胡专家接道,“其实解放军是从曹cāo那里学的。”
“我们要紧扣主题!”一见几位老学究信马由缰越扯越远,赵局长赶紧截断他们的话头。随后转脸兴奋地问胡专家,“那后面几句是什么时候写的?”
“曹cāo在玉皇山住了一宿后,还是找不到灵感,只好扫兴地带着半截诗一路马不停蹄赶往赤壁。到达时,刚好是晚上。他站在长江边上,但见自己几万战船气势恢宏横朔江面,船上松枝火把迎风闪烁,宛如天上繁星坠入长河,目之所及,杳无穷尽。曹cāo被眼前的壮丽景象惊呆了,一时文思如涌,脱口而出:‘rì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刚咏到这里,出事了!”
“出什么事了?”大家伸着鹅脖子,纷纷诧异惊问。
“所以古人云,要活到老学到老。看来你们还得加强研究——尤其是三国志。”胡专家像是在给自己的学生上课,“还能出什么事!孙权借着风势,引着数千战船杀过来了,赤壁起火了!”他感到有些唇焦口燥,喝了一口茶,接着说,“曹cāo好在没有下马,一见四面大火弥漫、杀声震天,带着一干亲随策马就逃。一口气跑到HeB的碣石山后,发现后面没有了追兵,才敢停下来歇一口气。”
“他应该往HeN许昌逃才对,逃到HeB去干什么?”三国史专家此时已无丁点与胡专家辩驳的冲动,心里只剩下好奇。
“慌不择道!天又黑,跑岔了。”胡专家淡淡一笑。也懒得等他人发问,接着说道,“眼见自己八十万大军顷刻间灰飞烟灭,曹cāo一时心如死灰,登上碣石山山顶就要跳海自杀。亲信们拼死抱住好一番苦劝:失败乃兵家常事,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曹cāo听罢亲信们的劝导,又见眼前大海无边、天高地阔,顿时心生快慰、雄心再起。仰天长啸数声后,想起了那首没有咏完的诗来,遂朗声叹道:‘幸甚至哉,歌已詠志’——如此,这诗总算是咏完了。”
“此诗玉成可真是一波三折!”
“不对!应该是命运多舛。”
“伟大诗篇的诞生,就应该有这种不平凡的经历!”
。。。。。。
众专家听完胡专家的讲述,一时唏嘘不已。
“其实还没有完。”胡专家终于恋恋不舍将肚子里的最后一颗炮弹搬出塞进了炮膛,“曹cāo回许昌后,立刻把这诗写了下来。开始取名为《观钱cháo》,可后来一想,就是因为自己贪恋玉皇山和钱塘cháo的景致耽误了两rì,匆忙赶到赤壁后根本没时间思索,才误中了孙权小儿的jiān计;好在逃到碣石山看了大海之后,方让自己重新拾回信心。于是大笔一挥,将《观钱cháo》改成了《观沧海》,又把第一句‘东临玉皇,以观钱塘’改成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诗就变成了今天这个模样。”
“不过,这诗前几句的描写还真是像极了登上玉皇山后看到的景象。”有专家微微颔首。
“什么像极?”胡专家底气十足,冲发话者吹胡子瞪眼,“本来就是!”
“可否有确凿的证据?”又有专家问。
“先别管证据不证据!”胡老有些不耐烦,“你们就说我讲得有没有道理。”
“在情在理!”
“符合逻辑!”
“很像曹cāo的行事风格。”
。。。。。。
众专家急于脱身,不想再在这种研讨会上空耗下去,纷纷点头附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