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1/4 页)
议完了这些事情,李世民又将话题转到选才任能上。
他说道:“玄龄、如晦,你们随朕多年,知道朕对举贤才的态度。
当初朕令封德彝举才,然他许久未荐一人,并说天下无才可荐。
朕当时就呵斥了他,须知天下并非无良才,惜未被发现或者人未尽其才。
你们二人现在主事尚书省,朕刚才说了,要将一应庶务付与左右丞办理,把你们的精力放在选贤任能上。
还有,原来吏部侍郎刘林甫曾奏选人要四时听选,随阙注拟,朕也准了。
眼下虽逢灾年,然这件事情不可耽搁,现在进行得怎么样?”
房玄龄答道:“按旧例选人须在十一月毕集京城,自从陛下准了刘林甫所奏,吏部已经知会各州,算来到八月初,第一批来会试的举子就该到京城了。”
李世民屈指一算,现在离八月仅有二十余日,遂说道:“哦,没想到眨眼就到了。
擢房杜左右仆射 整吏治京官并省(10)
此次会试要提高主事者的规格,玄龄、如晦,就由你们来主持吧,具体事务由吏部考功员外郎辅佐你们。”
唐制,每年的科举考试例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
如今一下子由尚书左右仆射为主官,规格确实提高了不少。
“还有,闻喜宴之时朕要亲临,宴饮所费由内府支出。
嘿,这一下子吏部考功员外郎当不成座主了,举子们成了朕的门生。”
举子会试之后,放榜得中者由状元领头,前去拜谢吏部考功员外郎知遇之恩,敬称其为“座主”,并自称门生。
然后,及第举子凑钱在曲江设宴,邀请其“座主”居于主席,即为闻喜宴。
李世民今日金口一出,此次闻喜宴不用得中举子自掏腰包,皇上又亲临,岂不成了惊动天下的大事。
魏征谏道:“陛下为天子,则天下举子皆为天子门生。
眼下用人之际,陛下提高规格以示重视,实在有必要。
只是数年之后,须依国家制度进行会试铨选,臣以为恢复常制即可。”
李世民点点头。
魏征又说道:“陛下求贤若渴,臣想举荐二人。
然臣为谏官之身,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世民笑道:“举荐真才固然需要有司层层选拔,然你们作为朕的股肱重臣,居于中枢之地,眼光要比常人高上一筹,你们阅人又多,当然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此,臣就冒昧举荐了。
臣以为侯君集和杜正伦二人,皆有为相之才,可堪重用。
请陛下细加审视,果如臣言,不妨简拔授用。”
侯君集多年跟随李世民征战,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被授为车骑将军,封为全椒县子。
不言而喻,他是李世民的心腹大将。
至于杜正伦,就要寂寂无名许多。
他为相州人,曾经被举为隋朝秀才,在当地有些虚名。
李世民经略河北的时候,房玄龄闻其名将之收入秦王府文学馆,现在一直在弘文馆内托名学士。
李世民听说魏征举荐这二人,不免诧异,说道:“魏卿能举朕旧府之人,实出意料。
我的宗亲旧属,若其无能无才,终究不授任他一官半职。
像侯君集,朕一直以为他可为良帅,因命李靖教他兵法,使其有所受益将来能有大用。
你说他有相才,朕确实没有看出来。
至于杜正伦,他一直在府里寂寂无名,整日里沉默寡言。
魏卿,你因何判断他们有大用呢?”
“臣曾经在多种场合里接触他们,并用心体察。
侯君集虽为武将,然胸襟开阔,谋事甚详,又善于孜孜求教,则有无尽潜力。
其矫饰之举经过皇上谆谆训导,近年来也尽行隐去。
又如杜正伦,其忠直无出臣之右,且文章天成,有汪洋恣肆之气,从中可见其韬略风范。
鉴于此,臣以为他们可堪为用。”
李世民微微颔首,沉吟不语。
这时,杜如晦也奏道:“陛下,臣这些日子细细观察,觉得岑文本颇具才能。
其为邓州人,性格沉静敏达,又善文辞。
曾任萧铣之中书侍郎,赵郡王孝恭袭破荆州时,文本归降。
那时赵郡王部下欲行掠夺之事,文本挺身而出,说赵郡王道:‘隋无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