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页)
早餐给王先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后来,因为公司业务出现调整,王先生有3年时间没有再到泰国去。但是就在他生日那天,他接到了这家酒店寄来的贺卡,并附了一封短信,内容大致是:“亲爱的王先生,您已经有3年的时间没有来过我们这里了,我们全体人员都非常想念您,希望能再次见到您。今天是您的生日,祝您生日快乐。”王先生顿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发誓只要再去泰国,一定要住在东方饭店,而且要劝说他所有的朋友也选择这家饭店。
这就是服务的魔力。这也是东方饭店成功的秘诀。
变“官僚”为“公仆”的观念
有官僚意识的人会认为:
“我是上帝的代言人。”
“我的地位比你们高。”
“我是优种人。”
“任何事要先经过我。”
“面子比问题重要。”
“是因为有了我才有你们的今天。”
这种人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属于很严重的官僚主义观点。即使他从不这样说,但他却时时有这样的行动表示。这就是官僚主义最可怕的一面。
但有公仆意识的人则会这样想:
“人人都是平等的,只是分工不一样。”
“有了你们的成功才有我的成功。”
“业绩为上,宁可个人吃亏,也要为全局着想。”
近代作家张天翼写了一篇小说叫《华威先生》,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官僚主义者的丑态。华威先生非常官僚,到哪里去都喜欢讲同一番话,千篇一律地讲三点希望,到哪都适用,到哪都没错。谁要是有事没上报他,没经过他,他就会说:“你负得起这个责任吗?你能承担起这个后果吗?”
官僚主义者每天坐在办公室里等着别人来敲门,等人来报告,只有他才最重要,所有的部门都是因为他才有希望;大家的工作都是靠他才能维持,大家的生活都是因为有了他才得以继续,他就是大众的保护伞。他不管做什么事,首先考虑的都是面子、是个*威,认为个*威和面子神圣不可侵犯,面子最重要,事情不重要,公司利益也不重要,效率也不重要;事情有没有经过他、有没有通过他、有没有尊重他这才最重要,大家都应围绕着他来转。
但是,还有一些企业推行着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在这个企业里,没有总裁桌,也不分总裁椅和员工椅,不分总裁餐、干部餐和员工餐,大家都一样;所有人都在一样的办公室里办公,彼此都是平等的。一样的桌子,分不出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分不出职位的高低。作为公司的领导实际上就是服务者,是为员工服务的。
有着公仆观念的管理者都是以公司业绩为上的,因为个人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相比较起来,公司的利益远远大过个人的利益,只有公司的整体效益好了才有个人的利益。蒙牛集团的董事长牛根生把他个人的股份折价约10亿元捐出来成立基金,奖励给对公司有贡献的人。也许有人会认为他吃亏了,但从长远来说,他的做法是值得的,因为这样一来,整个公司的士气提升了,所有的干部都有了榜样,所有的员工都得到了激励,大家齐心协作,推动了公司的迅猛发展,为公司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
人民公仆焦裕禄
提起焦裕禄,中年以上的人都很熟悉。从1966年起他的名字就在中华大地广泛传扬,36年过去了,人们却还在怀念焦裕禄,他的名字甚至成为了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精神的象征。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于山东博山县(现已并入淄博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自幼丧父,坐过牢,被日本人抓到东北煤矿做过苦力,逃过荒要过饭,给地主当过长工。共产党来了,解放区明亮的天空给他带来了新生,他有了饭吃并从此走上了革命之路。
1945年抗战胜利后,焦裕禄在家乡当了民兵,翌年入了党,参加南下武装工作队,领导土改和清匪反霸,还参加过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全国解放后,他数次转战于工业和农业战线,担任过区、县、地党团领导,当过车间主任、调度科科长,直至在县委书记任上熬尽最后一滴心血。
土改时,老乡将焦裕禄待人的态度总结为“三不”:不笑不说话;不叫大娘、哥嫂不说话;不干实事不说话。这种讲话的表情、态度看来是小事,却关系到能否联系群众的原则问题。
1963年1月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担任县委书记不久的焦裕禄临时召开县委会。他没有宣布议程,而是把人们带到了火车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