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1/4 页)
在海陵,赵尹以老旗门的汉人和嘉西部落的羌人为班底,建立了军民合一的黑旗,约2000人;在东海岛上建了红旗,约1500。肆安父亲为红旗旗长,管红旗民生和建设;赵尹为黑旗旗长,兼任黑红两旗的旗正,管两旗百姓以及两旗军事。
所有人都必然属于某一个旗屯队。每个屯都是一个实体产业公司,囤内各户自动成为股东和雇员,赵尹占有各屯30%股权。
红旗又名东海岛生产建设兵团,由肆安父亲主持,暂时分成3个屯,每个屯一百户。其中第一屯负责屯田和种棉花,也种植自己食用的粮食蔬菜,他们是一半羌人和一半原汉人船兵家属;第二屯负责种苜蓿和养马,他们是部分贵南残部和一些汉人士兵;另外第三屯是负责军港区和船厂的事情,和土增的一半工程兵部队一起建设港口。
@@@@@@
汉代,因为耕犁的使用远未普及,所以一个强劳力夫妇只能耕种21亩(合现代7市亩)土地,每亩水浇地土地产粟150斤(合现代157市斤;80公斤),通旱地也就35斤上下。全家年粮食产量平均2000斤,仅够一家4口省吃俭用的生活,如果老人小孩多的话,生活就困难。
在海陵,因为赵尹的小麦玉米和水稻等现代高产作物,每亩产玉米350斤(汉代3亩合现在1市亩),再加上冬小麦150斤,全年小麦和玉米(或者小麦和水稻)两熟,合计每亩产量450斤左右。
由于耕牛,以及曲犁,三腿播种机,收割用的架子刀等先进农业机械,以及现代水利技术的运用,夫妻二人(以男为主)人可种75—100亩(合现代25-30市亩),产粮35000斤,价值100000钱(约20000人名币)。除了自家食用和种子,余粮可以养活60个军人或30匹军马。
另外,小麦水稻和玉米的秸秆可以作为粗饲料。
所以按照赵尹的设想,海陵主要发展工业和农业以及城市,东海岛发展牧业并保证粮食自给。
紫花苜蓿是精饲料的一种,可以替代豆饼,每年可以隔5-8茬,每亩(汉代3亩合现在1市亩)产干草800斤或鲜草3500斤,可以养活6匹军马。按照每个家庭耕种100亩紫花苜蓿计算,第二屯100户的耕作,极限情况下可以养活5万匹军马。
紫花苜蓿每年可以隔5-8茬,每亩(汉代3亩合现在1市亩)产干草800斤或鲜草3500斤,可以养活6匹军马,正常情况下整个东海岛可以养活5万匹军马。
紫花苜蓿根部有根瘤,还可以吸附氮改善土质。肆安父亲在闲置的土地上大量的种植苜蓿草,成片的土地已经改造成良田。
@@@@@
赵尹规定羌人男子必须娶汉人少女为妻,汉人男子也必须娶羌人为妻;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入学;除了老人和残疾,所有人都有职业。
赵尹在扬河下游南岸,正式将军官教导队分设成警事学校(陆军)和舰艇学校;其中舰艇学校内还开设陆战队学院。
刘器和祝逊被调回来主持陆战队学院,并负责筹建陆战队,先选了两个班24个羌汉学员;海军交给连狰负责。
土增的工程兵部队到来后,水泥厂、毛纺织厂和第三个药厂迅速的开始动工兴建,砖厂和木器厂也在扩建,煤厂、铁厂、玻璃厂、造纸厂、化工厂、陶瓷厂、食品厂和工艺品厂正在筹建。
其中畜力三眼播种机和曲犁已经开始量产;焦炭、玻璃、石墨坩埚粘土坩埚、秸秆纸和云南白药已经成功制出小样。
王芳包里的不知名的扁平黄色种子,进过播种后,发现是西红柿。两亩地的西红柿已经硕果累累,等到盛夏的时候,就可以试做西红柿酱了。西红柿酱可以补充维生素C,是海军远航的必备食物佳品。
技术学校招收的第一批速成技术工人,经过大半年的学习,已经进入了实习阶段。他们的老师中很多都是羌人,所学的教材里面很多也是羌文写的,所以和羌人的工程师沟通没有太大问题。
仁达在襄阳城救了船兵后就回羌地了,所以海陵这边的工厂和商业事务全部压在石造平肩上,幸亏肆安的两个哥哥都有才干,协助石造平分担了一些重任,一个管生产计划和出货,一个管采购。
肆安除了负责宗教学院和政治学院,管赵尹私人财务,管内部安全和秘密警察外,还在政治学院里面设立公共安全专业,参照香港警察制度,培养现代警察。赵尹让环丫头帮他管财务。
环丫头第一天晚上算账回来,跑进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