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子的思考、爱好和做法,给予适度的指导和鼓励。在这种环境中,作者充分体会了独立思考、独立实践的乐趣和挑战,也面对了很多中国孩子往往到大学毕业后才能接触到的责任。与此同时,作者在一个人做主的生活中培养了很多宝贵的能力,也积累了大量对日后发展至关重要的经验。与其在课余时间四处奔波前往各式各样的补习班,抑或窝在家中应付各式各样的作业题目,作者选择了把青春燃烧在更有趣、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他会用一整个周六下午和朋友在网球场上较劲,直到双方都因体力不支而倒地不起;他会用大把的假期天南地北地旅游,然后把一路上所见所闻用漫画或者文字的形式妥善保藏……因为时间隔得太久我已经忘记了书里很多具体的内容,不过有一个印象却一直牢牢地刻在脑海中:我也想要这样丰富多彩的生活。
接下来,就是学习教育中的自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点相对于生活上的自由反而更容易让中学生有所体会。毕竟教育在我和我的同龄人迄今为止的生活中,一直占据着无法撼动的压倒性优势。从上初中以来,我可以斗胆说自己一直享受着国内最领先的教育。人大附中不仅是应试教育的优秀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更有着不同凡响的成就。我上午刚学完水准领先于同龄人一两年的课程,下午就跑到高中楼七层参加“模拟联合国”;周一到周五来学校听语、数、外、物、化、生、史、地、政,周六再次跑到学校倾听日语、法语、棋类、戏剧、电影等方面的选修课。尽管如此,《放飞美国》的作者和他的高中经历还是让我相形见绌。在中国课堂上,学生老师的积极互动或者研究性学习都会被视为先进“典范”。而在美国,这却被看做是理所当然的教育方式。在中国,老师之于学生偏向于二极管一样单方面的信息传输;在美国,老师的角色则更像一位引路人,亦即老师的话不必是真理,学生的成绩和分数大都也不取决于这个学生复述老师言论的水准,而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创新的能力和成果决定。两者相较,好比学吃饭之于学做饭,好比打游戏之于学编程。如果学生是一片贫困山区,中国教育会不停向山区运输救济物资,而美国教育则会着手发展当地经济,这不单单是制度上的差异造成的。与中国相比,美国在实施教育方面有很多得天独厚的客观优势,这也允许美国政府给学生许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中国教育下的优秀学生需要记忆力、耐心和刻苦;美国教育下的优秀学生需要灵感、才华和勇气。孰优孰劣,我无法定夺,只能说自己更适合也更喜爱后者。
在生活与学习的结合方面,两国也有着很大区别。在国内,分数决定一切。即使你有再丰富再独特的经历和再伟大再美好的理想,只要高考成绩不够,那你梦寐以求的大学就只能继续停留于梦中。而在美国,往往生活最充实的学生才能被最优秀的大学录取,分数和成绩固然重要,但归根结底还只是一项参考。因而那里的学生更有可能一边做自己喜欢的事,一边也为毕业之后的未来找到出路。高中如此,大学亦然。
说了很多感性的话,现在来谈一些关于出国留学的问题。
如果你有在大学远赴重洋的打算,那么首先要明确一点:为什么要出国?在留学方面失败的学生,往往都是输在了“目标不明”这一点上。其中高考失利、希望以留学国外作为保险政策者有之;看到前人的光辉、一门心思想上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者有之。不过总结起来,这些“失足”的同学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不适合出国出了国和有实力出国却走错了路。 。 想看书来
西天取经(2)
看到前者,一定会有人问,适合出国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一点,社会上近年来众说纷纭。其实在我看来,“适合出国”只需要满足两个标准:有愿望和有条件。“愿望”很好理解,是有想要的东西,有想做的事,而这些事物又恰恰是在国外大学中能接触到的。“条件”就不那么容易解释清楚了。总体上讲,一个人的“条件”等于他的“经济实力”乘以“个人实力”。
“经济实力”指家庭收入情况。说到这里,大家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除非家长拿出相当积蓄或者“砸锅卖铁”、“倾家荡产”,否则中国一般工薪阶层的家庭根本支付不起美国大学的学费。以平均每年四万美元计算,四年下来读完一所美国私立大学一般要支付超过一百万元人民币,而这只是学费而已。如果再算上住宿费、生活费、书本费、旅行花销、医疗保险等无法避免的开支,四年下来消耗掉两百万元人民币并非危言耸听。因此,下决心背井离乡去美利坚、加拿大、英格兰抑或其他国家念大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