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页)
长孙无忌和李淳风称是万年吉壤,袁天罡当然也承认这个地方是宝地,但他坚决不主张在这里选址,理由就是他认为会破坏掉大唐的龙脉。
据说,做事一向优柔寡断的李治此时更没了主意。当时还是昭仪的武则天听说这件事后心中窃喜,当初袁天罡曾算过有武姓女人要侵犯大唐,李世民还杀了不少跟“武”有关的人。更有一个传奇色彩非常浓重的事是,袁天罡当年曾给冒充男孩的武则天看过面相,称“若为女,当为天下主”。照这样看来,梁山风水格局不正好暗预她的命相?于是,她力劝李治不要犹豫,要他听长孙无忌和李淳风的。
于是,梁山陵址就这么定下来了。据说,袁天罡知道李治同意在梁山建陵后,长叹了一声:“代唐者,必武昭仪。”后来果然应验了。
与袁天罡不分上下的李淳风当然也知道龙头之说,他跟长孙无忌也谈过此事。长孙老头就在陵寝建成后,在陵的名字上下起了工夫。他根据梁山位于西北,易理上属“乾”的特征,跟李治建议叫“乾陵”。大意是说,梁山阴气重,我就用属阳的“乾”来震住它。于是,“乾陵”始定。
李治死后,武则天就把他放进了乾陵,然后用巨型大石板封闭玄宫洞口,在石缝间又灌注铁汁加固。武则天死后,又重新打开,把她放到里面,再次用大石板和铁汁加固。
但是,这些却并不是史实。它只不过是让本来就很神秘的乾陵再增加一点传奇色彩而已。毕竟,这个陵墓里有两位皇帝,而且是两个性别的皇帝,一个是唐高宗李治,而另一个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李治与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第九个儿子,长孙皇后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小时候的李治就很受父亲宠爱,三岁封晋王,五岁遥授并州都督,九岁官拜右武侯大将军。后来在初唐重臣、舅舅长孙无忌的帮助下,被选为太子。
649年,李世民驾崩,二十二岁的李治即皇帝位,庙号高宗。初即位的李治才思敏捷,英气过人,理想远大,经常和臣子们表示要做一代英烈帝王。他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刚开始他勤于政事、善于用人,可这种状况只维持了不到十年。原因是身患风疾,一旦发作,头痛难忍。再加之沉湎酒色,身体逐渐垮了下来。到后来,耳聋目障,就心甘情愿地躺在床上以瘫痪状态面对世人了。
李治无法工作给了武则天一个机会,他让武则天对大臣们呈上来的奏折一一批示,武天似乎天生就有理政的才能,每一件事都处理得非常好。
武则天,名曌(音照),今山西人,出身于木材商人家庭,十四岁时因才貌出众,姿色迷人,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中,立为才人,赐号“媚娘”。李世民在世时,曾有许多道士跟李世民说,将来有“武”代唐。李世民在临死前就把她迁到了感业寺出家为尼。但她似乎天生命好,早在李世民活着时,她就和太子李治眉来眼去,最后发展成情人关系。李治即位后,很怀念这位情人,就把她从感业寺接出,拜为地位仅次于皇后和四妃的“昭仪”。
六年后(655年),李治似乎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一样把武则天扶上了皇后的宝座。当时,长孙皇后的哥哥——朝廷重臣长孙无忌发了疯似地反对,但没有任何效果。从660年开始,李治瘫痪在床,唐王朝的大权就逐渐落于武则天之手,群臣并称李治和武则天为“二圣”。683年12月,五十六岁的李治病死于河南洛阳,第二年八月,葬于乾陵。
李治死后,在武则天的幕后操作下,李显继位,庙号中宗。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临朝称制。684年,她将李显废为庐陵王,立李旦为皇帝,庙号睿宗。把皇帝废了又立这套把戏终于引起了徐敬业的造反。可惜,徐敬业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遇到了武则天这个强大的对手,不久便失败了。690年,武则天见李家的儿孙真是烂泥扶不上墙,遂又把李旦降为皇嗣,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周,由此,她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这位伟大的女皇在位二十一年,协助李治和独立执政达半个多世纪。对于她的功绩,史书并没有以“母鸡打鸣”的传统观念来否定她,而是给了她一个“篡于上而治于下”的高评价。
她死后,也被葬入乾陵。那么,关于乾陵的选址、修建的真实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这个让世人充满了好奇心的乾陵到底是出自谁的大手笔?它和传说之间到底有何相同之处呢?
*********************************
阅读‘何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