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现在安置点上已经没有五千人了。
周玲:我的意思是说您不是有一万四千多人吗,那八千多人是怎么安置的呢?他们的房子不是也塌了吗?
陈国兴:政府采取了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是自建过渡安置房,每户解决两千块钱,他们有些就自发地回去了,照顾自己的庄稼。民以食为天呀,他们还是要把自己庄稼护着,包谷种进去了以后他们要去管理呀。另外有几个村,地震以后出现了裂口,滑坡地带,像这种情况,就整村移出来,住在安置点上。这些村都经过省国土局组织专家鉴定,专家下去勘测,哪些地方属于危险地段,要滑坡,哪些地方比较安全,村村社社都去了的。
周玲:您的意思是说除了那三个安置点以外,其他都……
陈国兴:分散,都分散回家,有的在清理自己屋里的废旧物品,有的在搭帐篷。现在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建永久性的房屋了,都在打基础了。
周玲:您刚才谈到,除了武警邓参谋长以外,有没有其他的救援部队或者说志愿者组织到过你们这儿?
陈国兴:志愿者有。志愿者有送药品的,还有自发送粮食进来的。
周玲:大概总共有多少批次,或者说有多少人来过?
陈国兴:志愿者陆陆续续来的有四五百人吧。
周玲:他们第一批是什么时候进来的呢?
陈国兴:第一批是5月18号。
周玲:可以走进去?
陈国兴:可以走进去。从擂鼓翻山,走十几个小时的山林。
周玲:他们的帮助大吗?
陈国兴:嗯……能解决一些问题,帮助也不很大。
周玲(笑):他们主要是解决什么问题呢?
陈国兴:有的背的药品,有的是运的粮食,有的是在外面买的馒头(送来)。
周玲:问题是他们爬十几个小时进来,他们能带什么东西呀,带的东西不多呀。
陈国兴:他负重几十斤还是可以呀,三五十斤还是可以,是没有问题的。
陈国兴访谈录(12)
周玲:他们在里面住的时间长吗?
陈国兴:不长,他们是流动的。到禹里后,他们还要去开坪呀,去小坝呀,去墩上呀,里面还有十个乡镇呀。东西送到以后他们陆续又走了。
周玲:他也就几十斤的东西,怎么可能救很多……
陈国兴:当时看粮食供应不足,我们还组织了一个村,由支部书记带领130个人,去擂鼓背粮。最多的有背一百斤的。从擂鼓翻(山),走了两天。这个村凡是在家的青壮年,包括女同志都去了。擂鼓那个地方不缺粮,车是通的,前线指挥部设在那个地方。那个支部书记很不错呀,好多记者来了一看,哎哟,太受感动了。
周玲:您在救援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比方说您遇到的难处最大的是什么?
陈国兴:难度最大的主要是灾民的疏散安置。
周玲:给我的感觉是唐家山堰塞湖的压力比地震的压力更大?
陈国兴:比地震压力还大。如果唐家山堰塞湖不淹没,城镇居民还可以住在城镇嘛,房屋倒塌了以后,在里面还可以掏一点点东西出来嘛,抢救一点东西出来嘛。灾民的安置,那是最难的!因为面太大、人太多。关内有些乡镇一两千人,一两千人那就很好办了。禹里有一万多人呀!
周玲:您刚才说专业救援队伍除了邓参谋长以外,还有防疫部队是吧?
陈国兴:对,河南的防疫队。
周玲:还有其他的吗?
陈国兴:还有陆军14军的,14军现在还住在里面。
周玲:他们之间怎么协调呢?
陈国兴:部队与部队之间是独立的。
周玲:那么分工协作呢?
陈国兴:分工协作是由我们政府来做,每一天给他们派工作。
周玲(笑):你们给他们派工作。
陈国兴:我开玩笑说,我一个小小的党委书记,这一次官瘾我过足了的。“禹里乡抗震救灾指挥部”我是指挥长,邓参谋长是一个地师级的大校,我管他,他给我当副指挥长;山东滨州市的市长,是副指挥长。我管着市委书记、参谋长呀……我开玩笑。
周玲:问题是好协调吗?
陈国兴:很好协调,部队向来军令如山,那确实很不错的。每天我给他们派工作,比如说今天值勤来多少(人),收集空投物资多少(人),在机降点转移物资多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