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页)
样面对这新媳妇,倒是苏辙大方坦然地同这新出炉却比他还小上两岁的嫂子共住一个屋檐下,叔嫂和睦。
1056年冬,苏洵带着两个韶华之年的儿子,踏上了进京赶考之路。
而沈绛也带着他的学生们还有神医唐慎微一起去了汴梁。
一行人先到了成都,拜会了张方平。这张方平与欧阳修政见不一,所以互相看不对眼,经常拌嘴,却和苏洵以及沈清的父亲沈如柳异常要好,所以苏洵和沈绛一致认为有必要在上京路上去探望一二。
并且沈绛也打着小算盘,他隐约记得,这张方平见过了苏家二兄弟后,觉得此子才华无限,特意给对头却是文坛领袖的欧阳修修书一封,推荐他俩,才使欧阳修注意到了他俩,所以沈绛一定要去见见这决定着苏家俩宝贝命运的张方平。
这张方平果然和沈绛猜测的一样,宽脑门,山羊胡,学院里那周夫子恐怕就是崇拜这创始人才COSPLAY他的样子吧,沈绛偷偷看着张方平笑。
“子谦侄儿,”张方平和苏家那三个活宝寒暄后,注意到了他们身后的世侄,“近来可好?”
“子谦见过张伯伯,子谦蒙伯伯相救才得意侥幸活到今天,大恩不言谢。”沈绛跪倒郑重地给他行了叩首大礼,沈绛真的感谢这个已经白发的老头,没有他,沈子谦活不到沈绛穿越的那天,也就没有了沈绛和赵宗实的相见相爱,所以沈绛由衷地感谢他。
拿了张方平的文书,坐着他提供的马车,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出了成都直奔褒斜谷,走了古蜀道从扶风到长安,旧都长安领略了中国最大王朝唐朝的遗风之后,众人在华清池休息一晚,出了关中,到达渑池。
这渑池自古有名,战国时那秦王命赵王鼓瑟,被赵国的蔺相如机智地糊弄过去的典故,就出自这个小小城镇。由于城镇太小,沈绛一行人只能在渑池城外的寺中过夜,苏轼诗兴大发,还在寺中墙壁上与苏辙一同提了首诗。
后来多少年后,独自出任凤翔判官的苏轼路过渑池,发现那面墙竟然塌了,又想到这是二兄弟生平第一次分别,不由悲从心生,又写下了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的经典作品。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而题目中的“和”字则是对应苏轼出发前,小子由送他的诗,子由猜道他去凤翔肯定会回渑池看看他们俩曾经一起提诗的地方,就写下了: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泥雪。
骑驴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岆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提。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蹇马但鸣嘶。
这俩孩子,真是的,写诗打情骂俏。这诗是1061年俩人写的,沈绛看过之后,就有了前一句的感叹。
第十一章
11。
公元1057年二月,当沈绛一行人还在长安忆苦思甜的时候,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王安石从汴梁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所以变法之种已在他心中萌芽。
睿王赵允成因通敌叛国被太子一党连根拔除,除去了赵宗实心中的一根刺,也为将来登基铺平了道路。
历经六个月零十三天,时值仁宗嘉祐二年,四月,沈绛等人终于长途跋涉来到都城汴梁。到了汴梁,众人收拾好行李,整理好仪容衣冠,苏洵带着两个宝贝儿子去拜会欧阳修,而沈绛则去了汴梁城南的繁塔寻程家二兄弟讲学的地方。
远远的,沈绛就能听见朗朗的读书声,间歇还有高声讲解的声音。
沈绛拐进寺中时,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人山人海,全都是来听学的,这二兄弟果然真真不简单。
沈绛找了个角落,往台子上看去,台上两人年纪和自己相仿,小的那个可能比自己还小。但是号召力真是不一般啊,年纪轻轻的就能使这么多人都来听课,教育果然还是要靠他们才能普及。
待人群散去,天已擦黑,沈绛看两兄弟也极尽疲倦,便不想打扰,转身退出天清寺,却被个壮实的人撞个满怀。
“咦?”那人疑惑地拽着沈绛来到光线好的地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