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这时候,宋太祖的脾气也缓和了很多,就叫卫士通知他,说皇上已经同意他的请求,叫他回家。
赵普通过磨人的方法达到自己办事的目的,而生活中,我们却因为放不下面子,而不愿求人,所以常常办不了大事。磨人就是一种坚持,不管对方答应不答应,都不软不硬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在事情没到绝路之前,都有机会让对方答应你的要求。当然,磨人也要讲究方法,不是消极地等待,也不是强硬的耍无赖,而是要采取积极的行动影响对方,感动对方,促进事态向好的方向发展。
虹桥书吧BOOK。
第24节:做事有魄力,立竿见影
做事有魄力,立竿见影
与细致人的谨慎相比,老粗身上散发出来的是一股锐气和冲动。这种锐气和冲动,用在恰当的地方,便会有魄力。这种魄力将会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更容易成就大事。
张作霖是一位历史传奇人物。他由一介粗通文墨的草莽武夫,风云际会,乘势而起,一跃成为地位显赫的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期间,与他处事果断、说干就干的性格不无关联。
1922年7月,东三省保安司令部正式成立,张作霖任总司令。张作霖上任后,除了改组领导机构、整顿军队之外,还做了不少轰动一时的大事件。其中包括建立东北大学、扩建兵工厂、建立空军和海军等等。
在东北建立综合性大学,最早提出的是奉天省议会。1916年10月,议员郑英澜提出《整顿学务以储人才建议案》,其中有一条建议,即是“故拟联合吉、黑二省,并设东三省高师及大学”。这是建立东北大学的最初动议。后来,在1919年12月,议员李树滋再次提出创办大学的建议,他提议“每省均设一处大学”。此后,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多次建议 “兴办大学教育,培养专门人才”。教育厅长谢荫昌也积极建议创办东北大学,他认为:“东西洋文明各国,所以号称文明,主要在于学术发达。他们农有农学,工有工学,商有商学。”
尽管大家都在呼吁要建立东北大学,但就是迟迟不见实施行动。1922年8月,距离张作霖任总司令才一个月,他就将筹建东北大学一事排上日程,并亲自命令奉天省长主持其事,在省长公署成立大学筹备委员会,聘请教育界名流李树滋、范先炬、佟兆元等为筹备委员。 12月2日,省长公署又发布委任令,东北大学筹建工作终于开始走上正轨。
1923年1月5日,省长公署批准,以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改建理工科,以公立文学专门学校改建文法科。拟定《东北大学组织大纲》,规定设立六科,即文科,理科,工科,农科,商科,法科。每科又设若干系。后来这些学科发展为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教育学院,以及后来成立的农学院等。同年4月26日,东北大学正式成立,以此日为建校纪念日。
东北大学非常重视师资的质量。一所大学质量的优劣,关键在师资。这是东北大学历届校长的共识。因此,他们把视野扩大到全国,不惜重金聘请一流学者到校任教。教师的待遇是很高的,在全国首屈一指。以教授为例,预科教授月薪最高为260现大洋,最低为150现大洋;本科教授月薪最高为300现大洋,最低为180现大洋。后来教授的月薪提高到360现大洋。著名学者月薪更高,文法专家章士钊的月薪高达800现大洋。当时,南开大学教授是240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是300元,还常常欠薪。此外,校方还专门为教授修建了宿舍区,所建皆为新式高等洋房。
由于对教师重金聘请、大礼相邀,因此许多国内著名学者和社会名流,都曾到东北大学任教。如曾任外交总长的罗文干,文字学家黄侃,著名学者梁漱溟,文法学家章士钊,建筑学家梁思成,著名学者林徽因,俄文学者曹靖华,清华校长刘仙洲等。
张作霖重视教育,积极支持兴办东北大学,为东北培养了多方面的高级人才。这对他巩固在东北的统治地位,帮助很大。
张作霖在扩建兵工厂的同时,对迫击炮情有独钟。他下令从俄国购进了一批迫击炮,就是通常所说的六〇炮。这种炮小巧玲珑,操作简便,运输也很容易,几个人抬着就能搬走。
但因为刚刚购进,对这种迫击炮的性能和威力,都不了解。张作霖决定试放一下。试放地点选择了帅府影壁墙南边的荷花池,以此为发射地,往南对着相距不足百米的城墙上打。在荷花池附近,放置了十多门迫击炮,调好了高度,计算了距离。每门炮前都站着5名炮兵,分管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