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页)
孙文对这种旧教学方法的诘问,一下触动了黄塾师的灵魂。“什么?”他拍案而起,叫道,“念孔孟圣贤之书,你竟敢说没有意思,这还了得!”
虹桥书吧。
第15节:不迂腐,不犯教条主义(2)
“读死书是没有意思的嘛。”孙文坚持着。
黄塾师吼道:“你好大胆,敢不尊重圣贤,不守学规!”随即把戒尺举起大吼道:“快把手伸出来,让我好好教训你!”
孙文没有被吓住。他理直气壮地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些我都能熟背,就是不懂是什么意思。不懂的东西又为什么不能问呢?”
黄塾师苦心相劝。孙文仍然是不服气地争辩道:“我们来这儿请先生讲书,就是来向先生求教书中的道理,让我们多学一点道理有什么不好呢?只是背死书真是没有意思,应该讲书里的道理才对。”
黄塾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只知之乎者也。他身上的那股“迂腐”气,是中国文化特地熏陶出的特有性格。这样的病态性格是孙文这样的老粗所不能接受的。
这次还只是孙文老粗习气的第一次流露,他说出了很多老粗的心里话,紧接着,孙文又流露出了老粗习气的另一面。
北帝庙是翠亨村极有权力的地方,里面供着北帝君和金花娘娘的神像。每逢过年过节,这里都要大办炮会,求神消灾降福。就是平时,也不断有人到此烧香磕头,求神治病,图个吉利等等。北帝君和金花娘娘就成了村上最有权威的标志了。
孙文对这种愚昧的现象很是不满,愤愤不平地说:“要中华兴起,先得把这些神像去掉。因为迷信是惧怕,是愚昧,也是落后之源。”
“迷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致命的产物,也是制约中国发展的“拦路虎”。摒弃迷信,甚至彻底刨除迷信,是孙文向传统文化发起的又一次挑战,也是老粗性格在他身上的又一次淋漓尽致的体现。
孙文看到虔诚的村民们,既气又好笑地弯腰对老妇说:“你求这些木偶有什么用呢?北帝君连他自己也保不住,怎么能保护你呢?这些神像是泥和木头做成的,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你不可上他的当啊!”
孙文忙跳上供桌,指着北帝君对大家说:“他是泥塑木雕的,是活骗子用它来骗人们的香火钱财的。它没有灵性,不可能叫我们倒下或站起来!”
所有的香客都惊诧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时的孙文做出了更加大胆的举动,他拉住这位北方真武大帝的手,用力一拽,”沙”地一声,北帝的手断落下来,断处露出了烂木,稻草和泥土。他看着那些发愣的香客,指着北帝说:“我折断了它的手,它照样对我笑,它能保佑谁呢!连自己都保不住!”接着孙文又把北帝的断手掷到地上,拉下了北帝的两撮胡须说:“你们看,他连痛都不知道,还是对我笑呢!”
乡绅们心惊肉跳,连连磕头,嘴里不断嚷道:“罪过,罪过呀!”“作孽,作孽呀!”
大闹北帝庙,驱除迷信,孙文做出了一些当时大部分读书人恐怕连想都不敢想的事,而这一切都缘自他内心深处的那种老粗习气。
孙文后来虽然书读的特别多,但是他处事的原则,办事的方法却经常流露出了老粗那种敢作敢为的习气,而不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普遍具有的学究气,迂腐气。正是由于这种底子上的老粗作风与外在所学的知识相配和,孙文才着实干成了大事。
“迂腐”的气质制约一个人的发展,让人顾左思右,举步维艰,如此的状况,同样也会将一个民族推入深渊。文人受这种文化制约的程度根深蒂固,难以自拔。
相反,金庸先生笔下的老粗令狐冲更让人喜欢,他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但同时又不拘泥与世俗规范,没有半点迂腐气,从而成为一代宗师。在老粗的身上,他们受孔老夫子的教诲没有文人来得深厚,从这个意义上来,具备摒弃这种缺陷的才智与胆识,也就更容易从一个全新的高度诠释,成就他们事业的辉煌。
§虹§桥§书§吧§BOOK。
第16节:敢闯荡,没有畏缩之心(1)
敢闯荡,没有畏缩之心
历史上的老粗都是敢于闯荡的,如刘邦、韩信、朱元璋,他们都是在与社会的博弈中获得了胜利,在他们闯世界的前期,一般都活得不是很好,如刘邦是一个混混,韩信是一个蹭饭吃的,朱元璋是一个僧人。但是,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的活法都象蘑菇一样,随便把他扔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