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部分(第1/4 页)
郑贵妃手脚发凉,厉声道:“敢欺负到本宫和福王身上,本宫一定要他们好看。”郑贵妃神态严厉,吓得旁边的嬷嬷不敢喘大气。
“敢欺负到贵妃的头上,怕也不是什么善类。只怕这宫中那位就不是什么善类。贵妃娘娘提防即可。”高进说的缓慢,一个字一个字的蹦出来,让郑贵妃听的失神!没办法,信息量不算很大,但是字字诛心。
高进是被郑贵妃送出宫门口的,吓的阎千户一愣一愣的,骆大人来也没这大面子啊。
回去的马车上,高进从怀里拿了一根金碧辉煌的金簪看了看,阎千户下巴都掉了,道:“郑贵妃头上的发簪,高贤弟如何得来的?”
“娘娘赏的啊。”高进很惊讶阎千户的反应,道:“娘娘知道我老婆多,赏了我七八根。”哗,高进从怀里掏了一秀帕,露出帕子里放的亮闪闪的一堆发簪。
阎千户彻底崩溃了,眼馋的看着高进守财奴一般将每一根金簪都仔细查看了一遍,又放进了怀里,心中发誓一定要把延安府的石油做到手,过上和高进一样的生活。
阎千户这就叫受刺激了,比后世很多人强的是阎千户还是自己想办法努力去争取,而不是只向社会无条件索取,却从没想到自己为社会的发展做了些什么。
阎千户在暗自励志,高进则闭目玩味着即将要发生的明末三大案之一的“梃击案”,一个叫张差的从未离开过本村的砍柴打猎的村夫,被太监领进了京城,又带进了紫禁城。
张差想来现在已经在京城了,高进暗笑。历史上那帮史学家都说是郑贵妃唆使手下太监找的人想打死太子,也是,这是让世人看到的真相。
万历皇帝肯定是烦透了下面这帮做事情没智商的大臣们,帮大臣们先擦了下屁股,把张差先杀了,掩盖了太子找人自伤以求自保的真相。
为什么自保,因为“梃击案”前一个月甚至说不到半个月时间发生的“福王府兵变”是两个千户带队,以官长为首闹事的兵变在万历时代的明末是极其少有甚至可以说是罕见,因为缺饷缺不到福王府的千户身上。
所以,“福王府兵变”才是打开“梃击案”的钥匙。们见郑贵妃风头正盛,搞了兵变想做掉福王,结果不成。想想事情可能败露反过来勾连自己,太子干脆把水搅混,找人拿根木棍来谋杀自己。
们利用了舆论,引导好空言道义的东林党等各党人士一起把水搅合的更混,气势汹汹控告外戚郑国泰“专擅”,正好给感觉郑贵妃一系有点做大的万历皇上一个口实。
“梃击案”的结果是郑贵妃输了,身边两个亲信太监被杀,外戚势力被削减。但是郑贵妃哪里是这么好惹的,只要福王没事,她都可以忍。
们以为自己赢了,欢天喜地的有拥立之功。以至于忘记了是万历皇帝为了老朱家的江山放的水。太子登基前就想搞死福王,太子登基后自然更会下手,这是郑贵妃不能忍受的。
所以“梃击案”是“红丸案”的因,“红丸案”是“梃击案”的果。
甄可以毒死老皇帝,郑太后自然可以很轻松的搞死新皇帝。原因就是,谁想动福王都得死!这点崇祯就比较聪明,进宫当日什么也没吃,连睡觉还握把剑,登基后还迅速将宫里清洗了一遍。
最后一案“移宫案”,背地里还是郑贵妃和前朝们的较量,否则以李选侍的身份,在紫禁城里又能掀起什么风浪。
“移宫案”让郑贵妃终于体会到什么是孤儿寡母,被人欺负,一群不要命的文臣同样为了操纵十五岁小皇帝的权利,捋着袖子撕破了脸和老娘们干架骂街。
满朝非议之下,郑贵妃清醒的知道自己已然无操控朝局之可能,从此,就彻底隐没于后宫。
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魏九千岁在“移宫案”中大受刺激,有朝一日权利在握,立即对君子们举起了屠刀,好好的出了口恶气。
不过,哪个太监敢自呼自己为九千岁呢?还不过是文人们捧杀的把戏。一个圣旨就能做掉的阉党和大敌在外劫掠公然报假大捷消息的文官相比,自然后者更可恨。
崇祯同志受了刺激,杀了一个又一个,一直杀到没人为他干活了,只能自己动手把自己挂树上了。文官固然该死,崇祯何尝不该死。大明也该死,可怜的是中华文明!
高进一声长叹,掀开马车帘子,看到一傻乎乎的男子握着一根棍子跟着一个老太监在街道上漫步。
该来的还是会来,高进长叹一声,放下帘子,拍醒身边正做白日梦的阎千户道:“走喝酒去,我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