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3/4 页)
理,认为梁朝伟有着更大的阴谋。此时,导演在选角上的成功便起到了作用,作为极有观众缘极少演坏人的演员,令观众很难接受梁朝伟的杀人之举,更加上开篇时的铺垫,梁朝伟显然即便杀了人也没有被人恨到了极点。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也不是讲故事的,而是讲人的电影。
而此时,金城武另一个伤心的故事开始上演了,前女友的自杀令他一直要追查下去,但同时也阻碍了他的新的感情,伤心在延续着,甚至越加浓烈。影片演到这里,老徐这个角色的作用同样也体显了出来,无论她与父亲的关系如何,但实际上,她是一个受害者,而害她的人则就在她的身边。她同样是一个苦命的人。
四个人物,三个处于伤心的边缘(包括舒琪),而另一个由于观众一贯的思维还没有将其归入十恶不赦的行列,于是,影片的基调始终不变。
接下来便是破案的过程,其实本片中某些细节的解释有些牵强,但这无关宏旨,因为此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并非悬疑,所以某些疏露可以忽略不计,导演在金城武破案之时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牵引着观众,基本上也算是完成了任务。就整个故事而言,这部分也仅仅是整个电影的外包装而已,不必深究。
但当金城武真正对梁朝伟产生了怀疑的时候,影片便又步入了正轨。金城武与舒琪终于走到了一起,这意味着那段伤心的感情已经无法再主宰他了,醉酒的人从酒中清醒过来,开始了新的生活。相反,梁朝伟的仇恨却达到了顶点,所以与老徐的温情在这一刻都荡然无存,他要进行计划的最后一步,如果计划成功,梁朝伟当然就会成为观众心目中最坏的坏人,虽然他的犹豫,虽然那杀人的动机完全可以为他赢来更多的同情,但这计划的最后一步将送他走到绝境。
于是,导演在这个时候便又出手了,他要将梁朝伟从这个绝境上拽回来,当爆炸的那一刻,梁朝伟在火锅前认识到了妻子与仇恨之间的关系。那呆若木鸡的神态将这个亲手送妻子上路的人挽救了。于是,一种不知者不怪的心理令观众体味到了梁朝伟内心的伤感。
仇恨是这个人物最大的伤痛,但当他意识到仇恨反而杀死了自己最亲的人的时候,他的最大伤痛便是对仇恨的仇恨。而此时,金城武可谓春风得意,一方面与舒琪的感情发展在二进澳门时得到了长足进步,而另一方面,他终于找到了女友自杀的原因,那是另一段值得伤感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又是俗不可耐,但同样是百看不厌的)。而第三个方面则是他掌握了案件真实情况,其实这是一个悲哀,作为朋友的悲哀。
老徐死了,死得可怜,无辜却又知道了事情的真象,梁朝伟自杀了,死得可悲,悲在他始终没有摆脱伤感,失去父母的伤感,失去妻子的伤感,他的仇恨造成了新的伤感。
本片并不是一个讲故事的影片,案件的包装还有许多纰露之处,不足以完美,但本片所确立的感情基调的确是非常令人欣赏的,一方面是金城武的大众化的伤心,另一方面则是梁朝伟那种被仇恨所支配的伤感,这种对比在音乐的衬托下将伤感本身更强化了,更具有戏剧性了。当然,影片并没有完成伤感的最终篇,舒琪与金城武终于为这个伤感的故事显示了一片蓝天,但说句实在话,如果两个人再度分手,本片的基调可能会更完美一些,虽然多少有些令人无奈,甚至残忍。
伤城,名字起得很好,但没有进行到底。
韩兮
2007…1…17于通州
《夜宴》:上菜不均的宴席
终于看完《夜宴》了,也可以回应去年此时所写的《冯门宴为谁而设》。在那篇预测性的文章中,笔者对《夜宴》并不抱有多大的希望,这与影片质量无关,仅仅是从冯导本人风格和中国电影市场名利性等角度来做的分析。
这段日子,关于《夜宴》的评伦已经很多了,叫骂的声音似乎占了多数,尤其是关于台词的问题,更是令人鄙视。但市场就是这样,骂的人越多越有人看,于是票房还是很不错的。但在我看来,如果说《夜宴》是一部失败之作,那肯定不是台词的问题,这一点则需要认真地对待,绝不能因为台词上这种小的失误则将《夜宴》完全否定,这是不理智也是不公平的。所以,本文不愿涉及台词问题,仅从整个影片的人物塑造,剧情故事来看,想来对于一部大片来说,这两点远比台词重要得多。
首先说明,《夜宴》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得多,这再一次证明,不能轻信网上的言论,那种盲目的近似于暴力的抨击行为是情绪化的不理智的,也是不利于市场发展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