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也非坦途,充满了艰难险阻和神秘。
十二 过陇山
过了宝鸡,车是沿渭河河谷而上的。隧道多,弯度大,可以看见车的头和尾。川道里,正在修建铁路复线或新线,长长的一排桥墩竖立在河谷。旁边是一条高等级公路,黛色的,有黄的标识,为偏僻山区涂抹了一道现代的亮丽。古语道,泾渭分明,眼前的渭水清中有浊,流量越来越小。河川里的人家,看来是富庶的,屋舍和田地、绿树及村道上的行人穿戴,都可以感觉到这一点。高处的山麓土原,是由一片片补钉似的坡地构成的,退耕还林还草的春风还没有完全吹到这里。
这也许就是唐诗里的陇上,边秋草白,塞近云黄,一驿过一驿,可以想见岑参诗中说的马在沙漠的碎石中行走,四个蹄子是怎么样被磨出血来的。
若向西北行,便是泾州道上。边塞诗人王昌龄在考取功名之前曾乘马车走过这里,倦此山路长,白日落何处?他是饱览了泾水之滨白烟寒树之美景的。
另一位诗人李商隐,逃出官场是非,作了泾原节度使的幕僚和女婿,却又受到派别上的非议,在去长安应试博学时被人穿了小鞋,又悒郁地回到岳父家。他借用庄子寓言说,那些醉心利禄的人,像以腐烂的老鼠为美味的猫头鹰一样,对凤凰猜忌不休。他长期漂泊在外,一生穷困潦倒。但我只所以喜欢李商隐,就因为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还是与丝路有关。
去成都的铁路线是从宝鸡分岔向南去了,从朝西的小站名推断,早已入了甘肃地界。村妇们穿了车站服务人员的白大褂,在兜售当地苹果。因水土所致,人的脸蛋和苹果有一样健康红润的色气。一小篮子苹果两三元钱,应该说是不贵的,还带一个篮子,又有塑料袋装,数数有七八个之多。我们买了一篮子,吃起来却有点面,不那么鲜脆,是水分少的缘故。等打开袋子,才发现苹果的包装法非常巧妙,外实内空,呈拱状,象窝窝头的样子。人家也没论斤两买卖,按篮计价,并没有什么欺诈可谈。旅人们大呼上当,其实是期望值高了,以为占了便宜,不该被乡人戏弄。当商品化的春风无所不到时,发生在这偏僻小站上的苹果篮的故事,就显得并不好笑了。
丝路,本来就是以商品交易为由头的。其文化的意义,是融化或附加的。它的种子,撒落在沿途的每一个角落,开花结果,常久不败。所谓的无奸不商,也可以被看作是精明巧妙,又何尚不可。
陇山之隈的落日,是绚丽而壮美的。天,出奇地蓝。风,分外地清。一直到天黑,车窗外的地貌没有改变,逆着河水而上,山原迤逶而去,好似挥之不去的历史的背景。 。 想看书来
十三 陇东
陇东,在我的印象中许是荒寂的。要去那里,人们一般习惯走丝绸之路的北路,从渭城咸阳至乾陵折向北去,翻永寿梁,过大佛寺,前边就是陇东之壤了。当然,从宝鸡陇县也可以抵达那里的。
我曾从北路过泾河,踏上了陇东的董志原。我的老家同官是旱原地带,沟上边的原野又宽又平。但老家人有到过董志原的,说那才叫大原,“同原八大原,顶不上董志原的原边边”。当我身临其境时,看见董志原极为开阔,四面的风景线勾成一个巨大的浑圆。
董志原是陇东的“白菜心”,西峰镇是庆阳的行政公署所在地。集市和路上,见到许多人都戴了小白帽,这是个显明的地方打扮。据说是因为经常刮风,有宗教信仰的意思,实用方面也能挡风。男子汉大多皮肤黝黑,少女和妇人脸上有一团红晕,风多,也是离太阳近,这是高原人健壮的特点。陇东有周祖遗迹,风土古朴,“好稼穑,不多讼事”,土地贫瘠,人们却勤劳善良。门楣上贴有门神,剪纸窗花鲜艳好看。
下董志原经驿马关集市,牛马如云,能想像到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的交融情景。周围是大幅度落差的沟壑莽原,庆阳城就踞于这沟涧辅辏之中。庆阳,为禹贡雍州之地,为周之先,至今颇有古豳之遗风。如大年初一帖画鸡,立春啖饼咬春,端阳插艾饮雄黄酒,清明扫墓戏秋千等,仍在沿袭着这些古老的民俗。
地上贫瘠,地下却非常富有。长庆油田从这里安营扎寨,走向了大西北的广阔天地,在中国石油战线上屡建功勋。这里的环江是流向泾河的,它从沙漠中来,也是从历史的长河中流来的。
在陇东,还有一座崆峒山,骤然耸立于平凉城外,是黄土原野上的神山。它的自然美来自山势和苍翠的植物群,其历史美则源于轩辕黄帝的传说。黄帝曾身裹豹皮,肩扛石尖长矛,骑着大象造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