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1/4 页)
、供品等。石窟的结构布局合理,刻工精细优美。整个石窟全长近百米,从别有洞天开始,包括揽海处、慈去洞、云结洞、达天阁等景点。 。。
第二章 云南石窟(2)
石窟中的魁星、文昌、关圣像,都是用石头凿成的,形象十分的逼真。魁星又称文曲星,它是主宰文运之神,其造像高一米多,左手执元宝墨斗,右手高悬神笔,右足踏鳌头,左足后跷。北面雕的是主宰武运之神的文昌帝君。在魁星、文星、关圣的后面,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八仙。很多人都说摸了这里的龟蛇可以去灾祸,摸了财神能多发财,摸了龙珠身康泰,所以很多游人到此之后,就争相摸这石雕,期望为自己带来好运。
龙门石窟不仅石雕艺术精湛,而且也是昆明最有名的风景名胜之一。游客游览龙门,凭栏下视,为百丈悬崖峭壁;举目远望,湖光闪耀,水天一色,五百里滇池尽收眼底,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三、剑 川 石 窟
剑川石窟又名石钟山石窟,它位于剑川县城西南的石钟山。山上的红砂石成龟背状裂纹,如狮似象,山上还有石像钟。山上有开凿于唐宋年间的石窟,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誉。石窟主要包括石钟寺区8窟、狮子关区3窟、沙登村区5窟,总计16个雕刻精细、形象生动、内容独特、地方民族色彩浓郁的石窟,共有造像139个。石窟中最早的造像是南诏国天启十一年完成的,即公元841年,其后还有大理国时期的不少造像。由此可见,剑川石窟开凿于公元9世纪中叶至12世纪后半叶,是南诏和大理国时期遗存的少数民族石窟。
石窟造像中以细奴逻、阁逻凤、异牟寻三代南诏国主像,最具有少数民族艺术的代表性。它们既是南诏时期的艺术珍品,也是研究南诏时期政治、军事、文化、服饰、风尚的珍贵民族史料。石窟造像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宗教人物,其中有愁面观音、甘露观音、细腰观音、阿傩、迦叶、文殊、普贤、八大名王、多闻天王、增长天王等。这些石像大都雕刻精细、形象生动、富有个性。
石钟寺区的第二窟为《阁逻凤出行图》,石窟高、宽各约1�5米,一共雕有16个人,它是剑川石窟群中雕刻人数最多的窟。石窟的形状为厅堂式,厅堂中央的龙头椅上,盘坐着头戴高冠的南诏王阁逻凤,右侧是结跏跌坐的弟弟阁陂和尚,在他们的左右,簇拥着十四个披虎皮衣、插牦牛尾的武士,他们都是大鼻子、宽嘴唇、圆圆脸,身上肌肉发达、装束紧牢。王座两旁还有飘动的旌旗,表现出南诏王出行的场面。通过这个石窟的造像,1000年前的南诏宫廷生活,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在狮子关区的第一窟,雕刻的同样是南诏王造像。这个石窟高0�6米,在石窟的平座上雕有5人,其中国王戴着高冠、蓄着胡须,旁边面肤丰满的王后戴着莲花冠,在他们的中间坐着一个小孩,左右两侧各站了个孩子,在座后还雕刻有屏障和帐幔。屏障上石刻题记表明,这是南诏早期首领细奴逻的全家造像,而这种全家福造像在石窟艺术中是很少见的。
剑川石窟的大多造像是佛教人物像,它们反映出南诏和大理时期,这一地区佛教发展的情况。石钟寺区第三到第七窟全是佛像,其造型精细工整,线条细腻,是剑川石窟艺术的代表。第七窟的甘露观音,面部肌肉丰满,容貌端庄秀丽,身躯和手姿都表现出宁静感。它的造像艺术具备唐宋时代典型的佛教雕刻风格。第五窟的观音雕像身体前倾,目光俯视,双眉微蹙,人们都称她为愁面观音。她的背景石崖上还点缀着儿童、樵夫、老人、琴师等世俗人物。在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传入云南的佛教主要是密宗派,所以石窟中有很多的密宗佛像。石钟寺区第六窟的八大明王、沙登村区第四窟甲天王像等,都以夸张的手法塑造了脸部扁平、宽鼻闭嘴、怒目而视、头戴宝冠的人物形象。此外,还有几处印度僧人的造像,它们大都深目高鼻、头顶结发、身披袈裟、持着拐杖,有的还携带着一只狗。这些威严、活跃的五官表情,明显带有藏传佛教艺术的痕迹。
在石钟寺石窟群的第八窟,供有一个女性生殖器作崇拜物,白族叫它为“阿盎白”造像,这在石窟艺术中实属罕见。这个石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正中有一窟,中间雕着一个莲花座,座上原有的雕刻被毁损。基部上雕一锥状物,全部在中央凿一深槽。深槽两侧有一道道凿痕,看起来好似女性的生殖器,在近代已成为妇女为求子嗣的膜拜物。
剑川石窟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雕刻艺术,汇集云南少数民族雕刻艺术的精华,并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