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袁军兵力很多,护国军没能攻破其正面阵地,而且伤亡惨重。无奈之下,蔡锷决定暂时退军。经过休整,护国军的兵力和士气有所恢复,袁军因后援不继而士气低落,并出现了弹药和粮食短缺,蔡锷趁机全线反击。3月15日,广西将军陆荣廷在梁启超等人的游说下,宣布广西独立。随后,经过一个多月的交战,袁军大败。
1916年4月,广东、浙江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迫于形势,宣布取消帝制,双方停战。4月16日,冯国璋劝袁世凯退位。5月8日,南方各独立省份在广东推黎元洪为总统,唐继尧为抚军长,岑春煊为副抚军长,同时逼迫袁世凯交出政权。随后,四川、湖南也宣布独立。6月6日,袁世凯因病去世。7月25日,革命党人宣布停止军事行动,护国战争到此结束。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史前遗迹(1)
云南文化源远流长,文明遗迹、文化留存灿若星辰,在世界文明遗址宝库中熠熠生辉,记录了远古时代的人与事、情与思。徜徉其间,思古情怀不禁油然而生。
一、鹤庆“天子洞”石刻
鹤庆地处云南省西北部,在大理州北端,北与丽江毗邻,是大理、丽江两大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区的连接点。全县有六镇四乡约30万人口,其中白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此外还有汉、彝、苗、傈僳、壮、纳西等22个民族。
鹤庆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西汉至唐初,这里均为重镇。明清时期,此处曾是商贾云集之地。从古代到近代,鹤庆曾培养出一大批仁人志士,有“文献名邦”的美誉。
“天子洞”石刻位于鹤庆县辛屯乡逢蜜村西侧天子洞南壁的崖石上。“天子洞”又叫青元洞,洞高约30米,深不可测。洞内一分为二,南洞内有古代的石刻佛像,石像坐西向东,雕刻在高约7米、宽约6米的崖石上。画面正中是一尊高约1�5米的直立观音,姿态轻盈动人、仪表慈祥。石像两侧雕有罗汉和石猴,形态各异,形象生动。尤其是画面中的石猴,依山势和石色而作,雕刻技艺精湛,颇有情趣。整个雕刻设计严谨,富有立体感。据说:这些造像是民国初年苏荣生等人,招来丽江九河工人所刻的。洞内还有很多垂悬着的、形态不一的石钟乳,极为美观。1987年,鹤庆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二、鹤庆县金墩乡
火葬墓群
金墩乡火葬墓群位于鹤庆县上关镇马厂村三台山。据有关资料记载:20世纪50年代,龙华山脚就曾发现过明清墓。1993年,鹤庆农民在开荒种梅子时,无意中又发现了大量火葬墓碑。经专家考古挖掘,墓中出土了大量青釉瓷罐、青花瓷罐、陶罐、经幢、大理石梵文碑等文物,还有大量人骨骸。据分析,这是明代的火葬墓群。
金墩乡火葬墓群保存完整,占地6000多平方米,预计有墓葬2000余座,已经挖掘了1300余座。其中火葬墓群占绝大多数,土葬墓只有百余座。该火葬墓群具有范围大、时代长、造型种类丰富等特点。
考古人员对出土器物进行分析后,认为墓地最早的年代可追溯到大理国时期,因大理时期是中原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的交汇点,所以这里出土的部分器物上有梵文。由于有些器物外形为蒙古包形状,而且多为陶罐,因此推断部分墓室是元朝年间的。
金墩乡火葬墓的外观各不相同,有的还有碑座。上面立碑幢的多为富人墓,所用骨灰罐大多很精致;穷人墓没有石碑,墓上立一块石头作标记,骨灰罐为陶罐、土罐。
金墩乡火葬墓群出土的文物具有很重要的考古价值,因为器物中有大量中、梵文同时存在的现象,还有十二生肖形象与文字对应,并且有白族自创的文字,这些对研究中梵文字和白族历史文化有很高的价值。在出土文物中,还有大理国的火罐,当时使用的贝币、刀形币等珍贵文物,这对研究大理国的历史经状况均很有帮助。
三、石林等地古长城遗址
20世纪末,我国考古专家经过复杂的考古研究,终于确认被石林当地群众称为“长城埂”的古遗址乃是我国南方的一条古长城。此埂宽约3米,高约3米,起自云南曲靖,在天生关村入石林县境,经北小村、水塘铺东、戈衣黑等地而南入弥勒县,最终到达泸西,全长300余里,全部用自然石和土筑成。
第二章 史前遗迹(2)
在古书资料中,石林古长城被称为“鞑子城”。“鞑子城”为彝语,“鞑”意为“埂”,“子”意为“界”,“城”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