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2/4 页)
照壁被白族人称为“风水壁”,是白族民居中很有特色的组成部分。白族人在建造房子的时候,最先在院子朝东的地方建一堵墙壁,以便早上的阳光能照在墙上,给全家人带来好运和幸福,人们把这堵墙称“照壁”或者“风水壁”。照壁是由对称的高低两台滴水墙组成的,它的上面铺盖有青瓦或琉璃瓦,瓦面四角翘起。照壁正中刷白后,或书以四眼题字,或嵌入大理石;然后在它的四周镶勾一些扇面、长方、圆形等图案,中间绘出山水花鸟画,有的则书写一些增添欢乐喜庆气氛的“福”、“寿”等字。
白族民居不仅讲究建筑的精美和谐,而且讲求住宅环境的优雅和温馨。很多人家都会在天井里砌出一个花坛,种上几株山茶、丹桂、石榴、香椽、竹子等,并且在花坛边沿,或者在屋檐口,还要放一些兰花等盆栽。这样不但使院落花香四溢,也增加了恬静和幽雅的气氛。
十、傣 族 竹 楼
傣族人大多居住热带地区,这里常年无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比较高,气候炎热潮湿。傣族的先民们在生活中不断摸索,并且利用当地丰富的竹木资源,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竹楼。竹楼的历史比较久远,在云南出土的战国时期青铜中,就发现了这种建筑的模型。
传统的傣族竹楼,全部用竹子和茅草做成。整座竹楼用几十棵木柱构架为支柱建造,一般分上下两层。竹楼下层的四周没有什么遮栏,专门用来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草和杂物。上层由竖柱支撑,离地面高约两米左右,铺设着富有弹性的竹板,楼室四周建造有竹篱墙,很多的竹篱还被编成各种花纹,房顶都是斜面形,用草排覆盖而成,这样的竹楼屋顶可以防潮湿,散热通风。竹楼上设置有走廊、凉台、堂屋和卧室:前廊既明亮又通风,在白天的时候,主人就在这里工作、吃饭、休息和接待客人;凉台是主人盥洗、晒衣、晾晒农作物和存放水的地方;堂屋里设有火塘,这里是烧茶做饭和一家人吃饭的地方;卧室是家人就寝的地方,在傣族人居住的地方,卧室是严禁外人进入的。
傣族竹楼的基本构造和组成都比较接近,但是不同地区的竹楼又各具特色。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的平面为方形,它的屋顶正脊很短,是一个较小的人字形屋顶,当它高度逐渐下降后,屋面就转变为坡度较缓的四面坡顶,有的还构成了重檐。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的墙面,由上到下向内侧倾斜,它的墙面都比较矮,屋子的底层架空。德宏州的傣族竹楼和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就不同,它的平面是长方形,屋顶为中间较长的歇山式屋顶,墙面比较垂直,底层多用竹篱笆封闭。但是这两种傣家竹楼都是独立成院的,并且以整齐的竹栅栏作为院墙。院子里大多都栽有芭蕉和翠竹,绿荫掩映中的竹楼,可以使地下湿气和地表热气流通。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竹楼也在不断地演变,现在的傣家竹楼已经从完全的竹质结构建筑,转变成竹木混合结构建筑、砖混结构建筑。不少竹楼已用木板作墙铺地,有的还用砖块砌墙,屋顶已不用茅草,改用油毡、青瓦或铁皮,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磁砖贴面的现代竹楼。竹楼内的布置和陈设也发生了变化,很多人家已经单独设置了厨房,这样客厅就更加宽敞干净了。客厅中的竹桌竹凳被沙发和现代家具取代了,而且人们还用上了彩电、音响等家用电器。如今的竹楼下部,也不再饲养畜禽,只供堆放杂物。
十一、千脚落地房
很早的时候,怒族多居住在岩洞、草棚、茅草房里。随着生产力发展,以及受周围民族文化的影响,怒族人的住房形式才发生了改变,出现了“千脚落地房”。古代资料就曾写有“怒人居山巅”,“覆竹为屋,编竹为垣”,真实地描述出怒族居住的情况。怒族的房屋为干栏式,大多依山势而修建,房屋主要可分为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
独特的千脚落地房
在贡山地区的怒族人,大多住的是木板房。这种房子很宽大,一般是用圆木做墙,屋顶上覆一些薄石板。这些石板大约都是一尺见方大小,先从屋檐边铺起,把第一块平铺好之后,再把第二块压在第一块的上边,然后依次这样摆放,一直覆盖到屋脊就完成了。还有一部分怒族人住的是竹篾房,这种房子比木板房矮小一些,它用竹篾笆做外墙和隔墙,用木板或石板做屋顶。
怒族人的这两种住房,大多都分为两层。楼上的房子又分成二至三间,各间都有门,外间是用来待客的,这里还设有火塘。在火塘上面,还安置着一个铁三脚或石三脚,供人们做饭烧水之用。内间为卧室,主要用来住人,横梁上多置放粮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