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脱脱不花求和(第1/2 页)
毕竟再怎么悍不畏死,也要为九族考虑下的。 有诸多客观因素与前功在,两人就算让也先跑了也就被呵斥两句。但若真把他逼出了凶性,当场结果了上皇…… 那皇爷真是诛了两人的九族,也未必能洗净自身嫌疑了。 毕竟谁能相信没有皇爷暗中示意,两个大臣就能胆大包天到无视上皇生死呢? 没有人! 为了自己跟皇爷的名声,朝臣们也得七嘴八舌地劝慰着。 从早上等到日暮,王骥跟石亨两人才等到八百里加急的皇命:追,不到最后,绝不放弃任何一丝丝营救上皇的机会! 可人都跑了大半天,还往哪儿追? 但皇命如此,他们心里有再多槽也不敢吐。 只能乖乖策马,往瓦剌方向追,往两国边境走了一圈。带着也先亲笔的,满满怨尤的问罪书。 其上满是委屈冤枉。 无非他不忍明廷以下犯上,以臣废主,以至于堂堂天子流落北地。所以不惜出动大批军马,千里迢迢送上皇回京。 结果明廷不心怀感激也就罢了,还屡屡派军攻打意在何为? 也是把颠倒黑白的老手了。 朱祁钰气乐,亲自提笔回道:“太师遣使来,说要送大兄皇帝回京。朕本万分欣慰,不想阁下军马从西路剽掠人民,众心惊疑。所以整饬兵马,以防他人,非为太师……” 还是那句话,你要真有心把人送回来。就只让一二十人卸下武器铠甲,送到半途,咱们这边派人迎接。 事成之后,朝廷感念你善意,必定加赏。 以奉驾为名妄动刀兵? 呵呵。 相信大明军士的骁勇,阁下已经见识到了。 当然,作为国朝第一好弟弟。朱祁钰在信的末尾处还不免加了几句让也先好生照应自家皇兄,但有丝毫怠慢,他不介意尽快率军往瓦剌亲迎兄长之语。 威胁力十足,差点把也先气吐血。 可为了从朱祁镇这块金筹码上攫取更多利益,他付出了太多太多。 九万兵马只剩下不到三万,本部精锐也丧失大半。原本在土木之变中跟着受益良多的各部纷纷变脸,连大汗看他的眼神都带了分明的不满。 让他这名义上二把手,实际瓦剌第一话事人的位置都摇摇欲坠起来。 “威胁,呵呵,朱祁钰小儿竟敢威胁于我?亲率大军来咱们瓦剌接驾么?好,本王等着你!”也先气极反笑,眸光中满是嗜血的味道。 但他刚,他姐夫脱脱不花却没有那么刚。 虽然他前头也被也先画的大饼给香迷糊了,没少派人出兵。想着万一功成,也能跟着分上一杯羹。 但阿剌知院鏖战好几日,都没进去紫荆关。 小舅子倒是进去了,可…… 京城几日游,九万兵马缩水到不足三万。受了天大损失的兀良哈等部首领跟苍蝇蚊子似的,成天到晚在他耳边嗡嗡嗡。 都到这步田地了,不安分的小舅子还惦着纠集兵马去明朝边境抢掠? 他刚愎自用,脱脱不花可不傻。 且知道大军经此一败,对石亨、王骥两人的阴影有多大,瓦剌跟大明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呢! 他啊,都没跟也先这个小舅子商量商量。 直接派兀灵哈等人往明朝朝贡,表达友好意思啦。 消息传来,明廷都惊呆了。 知道蛮夷不通教化,畏威而不怀德。只有打疼、打怕之后,才可能乖乖顺服。但也先才回去,他姐夫就来表示友好,会不会过于迅速了? 谨防有诈啊! 而且,就算没诈,也得考虑对方能不能说了算的问题。 为此,朱祁钰还特意开了个廷议。 广泛听取朝臣意见。 有刚刚大败也先的战绩,王骥跟石亨等一班武将底气还是挺足的。正好辽东兵马与杨洪所率的大同兵也先后赶到,不若合兵一处。 几路大军成包抄之势,反攻回对方老巢去! “管他真求和还是假求和?一律打趴下咯。尽雪前耻,迎回上皇。什么狗屁瓦剌?变成大明一郡,还愁不彻底消停?” 对于是否迎回上皇,石亨还是持保留意见。 但打瓦剌请算他一个! 此次京师保卫战他所率之军就表现骁勇,战功稳占全军前三。 若接下来再接再厉,没准儿能累积军功从清远伯摇身一变成为清远公呢! 自从土木兵败,上皇被俘,他个当臣子的倒全须全尾回了京起。罪人、逃兵等耻辱就刻在了他身上,甚至一度被下狱论罪。 若非朝廷多事之秋,用人之际,他现在还能不能有命在都是两说呢。 那个谁,广宁伯刘安。 可就因为轻中敌军奸计,给贼兵银子等罪名被抓回了京城。 天下大赦都没赦啊! 前车之鉴在,石亨都要成了惊弓之鸟。唯有多立功、立大功,才能让心中忐忑稍减。 唔,王骥也跟他差不多。 两(nan)大(xiong)功(nan)臣(di)凑一堆儿,请战情绪高昂。 气得户部尚书陈循直翻白眼儿:“两位将军有此报国之心自是难得,只军费在哪里?粮饷在哪里?所谓枪炮一响,黄金万两。待京城之战的抚恤与赏银发下去,国库怕不是空到能跑马。又哪有多余银两再支持十数甚至数十万大军旷日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