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部分(第2/4 页)
质,它就是肥料。”
“这个技术一定要交给朝廷。并且不得谋利。”
“陛下,若成功了不用陛下吩咐,微臣也要交给朝廷。但它没有成功,就象刚才微臣所说的,是试验室的产物,投入不了实际的生产。”
“那你……”赵匡胤十分不悦了,前后反差太大了,这岂不是戏耍他。
宋九连忙解释道:“陛下,肥料要慢慢研究。试验室是一回事,实际生产又是另外一回事,其实试验室里能造出许多新物质,不过想投产太难了。这得一步步来,毕竟这门学问是我先生结合中西两个文明创造出来的产物,直到我手中,再由陛下恩准,它才慢慢实用化,哪里能一步就成功呢。但它的作用非同小可。与肥料无关,而是种子。不知道明年这块地产量如何,相信它产量一定很高。”
这倒是事实,赵匡胤看了看左右。再看着这小麦,都差一点想下令派侍卫日夜看守。
“微臣要的是它的种子,有可能推广后又还原了。有可能就会发生激变,一旦种子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以点带片,以片带面。其效果无可估量。”
宋朝是低产时代,不仅是肥料,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那就是种子。这段话放在以前同样很难理解,但现在有了一个棉花,也容易让赵匡胤接收,顶多没有宋九有那么清晰的想法。
赵匡胤又是默然。
北风吹来,带来层层寒意,然而赵匡胤认真的盯着宋九。
南方越来越多的消息传来,大臣们因嫉功很少说,但许多衙内去了南方,他们不是为了甘蔗,宋九所说的蔗糖技术有进展,但如宋九所说的还没有投入实际生产。
这些衙内去南方,主要还是圈地与种棉花。
包括自己三个女婿。
他们家中的管事源源不断将南方的消息带回京城,又传到三个女儿耳朵里,三个女儿进宫又传到自己耳朵里。
按照这些管事的说法,宋九在南方所做的事简直不可思议,无数宋候路,宋候堤,宋候围,宋候堰,官员看到宋候太多了,容易发生混乱,想改名字,可百姓不同意。有与宋九交好的衙内示图用宋九名声树恩,但前面说出来,老百姓嗤之以鼻,宋候做善事要回报吗?
宋九自己都想不清楚,赵匡胤同样也糊涂了,宋九在南方做得不错,可至于百姓怀念如此吗?不过有一个人说了一句话,让他迟疑着一直不敢重用宋九。
虽然此时他也看穿了,宋九这是交换,变相的交换,不过这份用心还是打动了他。
他蹲下身体,看着麦苗,长势真好啊,青翠得象玉一般,又站起来长吐了一口气:“宋九,卢多逊曾在朕面前推荐你为秘书省少监,你意下如何?”
秘书省是清闲的衙门,下面也掌管着好几个部门。然而正是因为这些图籍,所以它才贵。这时代没有度娘,那么多图籍,即便卢多逊的大脑也不可能一一能记得住,包括皇帝都经常来秘书省下属的几个藏书馆阁查阅。
因此秘书省的官员能经常与皇帝打交道,后来宋朝所说的馆阁官,广义上包括带馆阁官职的官员,包括大学士,直学士之类的官职。狭义就是指秘书省各个机构官职,包括范仲淹曾经担任的秘书省正字。
正是因为这种性质,馆职官一出来,升迁起来会很快,以至欧阳修大喊一句,非馆职官出身不能担任宰相。
那是胡来的,他与范仲淹等人是馆职官出身,因此喊出这句话。然而其性质不过是也皇帝接触机会多一点,平时在查阅读校正过程中多看了一些书。
看书多知识会多,那是好事,可不会实用,也不过是一个书呆子。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官职很贵,而且十分适合宋九,秘书省有监,有少监,有丞,下面再设有诸多官员,但主要理事的还是秘书丞。少监虽贵,但比较清闲,能让宋九继续抽出时间研究。
卢多逊虽利用了宋九,这也算是一种回报。
而且这是一年多后,赵匡胤又一次表态想重新起用宋九。(未完待续。。)
第三百章 爱情问题(下)
宋九却果断的再次拒绝,道:“谢陛下恩典,然而前去秘书省,无非就是身带着一个官职,有臣不多,无臣不少,可是眼下各种研究都到了关健时候,微臣不能分心。”
“也罢,”赵匡胤想了想道,事实接下来的几个研究他也急迫需要,南方传来的消息,同样反应南唐缺少铜钱。至于那个纺织机问题都不大,这个铜问题也要解决。反正宋九就在京城,什么时候想用就用,还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