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页)
的行径都无限美化,有情有义既同时要照顾黑白两道——在最终一场于商会大厦进行的帮会大混战,成龙大哥真的忙得不可开交,既要保护刚背叛了自己的“兄弟”,同时又要为相知的日本刑警北野(竹中直人)力保全身而退,自己更要打不死以求逃至大久保企图去见旧爱一面。也正因为此,我们看到的当然仍是成龙,要照顾一伙跟他吃饭的手足及女人,委实谈何容易,而尔冬升也只好继续努力为神话封土奠基。
第60章 《我是一个演员》的暧昧
我是一名周星驰影迷,按理说只要见到有关周星驰的书出现,大抵都会满心欢喜必以先睹为快为己务。但我不得不承认,这一本由南方日报出版的最新作《我是一个演员——周星驰的文化解读》,的确看得我不是味儿。
一、李欧梵与周星驰
首先它的暧昧定性令我不懂得如何入手,说是文化解读,但其中用粉丝角度切入的文章及访谈可说多不胜数——千万不要以为我对粉丝书有何洁癖,先前同一范畴已有《我爱周星驰》及《大话西游宝典》,自己都看得津津有味;而梁款更是我最佩服的本地文化研究粉丝学掌门人写手。其中粉丝崇拜对象绝不止于周星驰身上,你可以想像在一本名为《我是一个演员——周星驰的文化解读》的书中,竟然有18页的篇幅是用来讨论李欧梵的文化热吗!(请注意并非李欧梵看周星驰的文化热,而是实实在在的李欧梵热)对不起,请不要把影迷均视作一无所晓的外行人,李欧梵与周星驰的关系,无论如何均与Robin Wood 之于Alfred Hitchcock,又或是Raymond Carney 之于John Cassavetes的层次风马牛不相及。更重要的是对周星驰的文化研究,根本不自李欧梵始,更当然不会以他告终——那究竟是怎么回事?
如果这是一本由内地主编的周星驰读本,我完全不会有以上的感慨,因为文化差异是理所当然的事,周星驰与李欧梵作为两大人文“品牌”的拼凑,肯定有出版上的市场价值。我当然明白一切与李教授无关,却由是更令我对该书主编陈婉莹的取向大惑不解——她肯定不是周星驰迷,而且大抵对本地评论界曾对周星驰所作的追踪探讨不甚了了。我十分怀疑在满载吹嘘腔调的大量对谈实录又或是歌功颂德的“报道”中,究竟可以解读出什么来;尤其是从书中可以看到十分明显的论述脉络,就是以由《西游记》两集为始,而焦点归结于《功夫》的视野,那基本上就是一种“内地化”的周星驰阅读方向!
二、失去港产片的独特
我之所以对《我是一个演员——周星驰的文化解读》颇为失望,乃因为它同样犯了“新埠片”的毛病——指港产片在Cepa实行后,一窝蜂赶拍电影以图迎合内地市场,结果是既丧失了港产片的独特身份,而且也不见得能掌握到内地观众的口味。易地而言,作为香港参与者去为内地制作一本关于本地文化icon论述的著作,是不是应尽量展示其香港性,而不是一头栽进“去香港化”的大中华论述窠臼?《王家卫的映画世界》内地版广获好评,其中差异正是用香港角度去解构王家卫,而不是把他的一切笼统地视为世界性的电影语言来打发处理。
幸好还收录了一篇梁款的周星驰访谈,正好是源自《星期天明报》饶有趣味的策划文章,沧海遗珠自然是登徒以前为星爷做的访问。还有,如果书名仍想保留以星爷的演员生涯为重心(“我是一个演员”),相信不可或缺的名字不是李欧梵,甚至不是李小龙,而是梁醒波。
第61章 明星书写第一人
是的,我认为林奕华的《等待香港——娱乐篇》是本地重要的明星书写代表作。所谓明星书写,大抵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指由明星执笔撰写的作品,这方面香港一向发展得差强人意,我们能够看到的大多只不过是明星某一阶段的自传式忆述(如前几年书展大受欢迎的杜汶泽翻身经历及吴君如的减肥血泪史),而甚少有明星对个人专业及艺术上的分享心得(最有条件下笔的当然是黄秋生)。所以每当我拿起玛莲娜·迪特里茜(Marlene Dietrich)的《ABC》又或是三浦友和的《被写体》时,常产生若有所失的感慨。而且这只不过是香港的盲点,你看台湾的陈珊妮写《还好》如何神采奕奕,又或是罗大佑的《童年》句句深情,便可知香港的读者错过了什么。挪用林奕华在书中常提及的一句:外国的娱乐圈中人不是乱来的,因为他们都是知识分子。当然林奕华对明星著述不可能全无过电,他对刘若英的另眼相看,除了亲身接触的观察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