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4/4 页)
商业银行的短期资金来源占比,使负债结构呈现短期化的趋
势。而一旦流动性发生恶化时,商业银行要在较短时间内调整资产结构的难度相当大,这扩
大了银行资产与负债期限错配的风险。
最后,由于风险在复杂的链条上不断被交易和传递,交易参与者(特别是最初的发放贷款机
构)很难有积极性来充分监测相关贷款的风险。显然,证券化产品存在过长和复杂的风险转
移链条。一旦信息披露和风险定价出现问题,巨大的金融风险就很容易在链条的某一环节积
聚。整个链条上的制衡机制存在重大隐患。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不同层次的流动性概念
流动性过剩是近年来经济金融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价格稳定和金融
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从现象上看,2000年以来,以美联储的连续降息为标志,为应对经济衰退,各主要经济体央
行都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还伴随大规模的日元套利交易、杠杆交易、发展中国
家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战略、石油美元的膨胀和金融衍生品业务的迅速发展,造成全球
出现长时间的流动性过剩状况。全球金融资产到2005年底即达到了140万亿美元,与全球GDP
总量之比已达倍,充分显示了全球广义流动性总量之高和金融市场深度之深。
除了流动性整体过剩之外,全球金融市场还存在着流动性结构不均衡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
战之后,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特点是金融资产过度集中在美元资产、美国市场和美国模式。
美国因其金融的核心地位及其经济严重失衡,使美元流动性在全球范围内出现泛滥,并导致
金融资产向美国集中,向高风险资产集中,金融资产和房地产的价格也被不断推高。这是次
贷危机酝酿和产生的宏观背景。
既然流动性过剩是金融市场的常态,就会把各种资产价格维持在较高状态,金融市场的各种
交易必然活跃。这成为大多数专家和投资者分析判断的基本逻辑。大多数时候,全球流动性
的充裕意味着借款人可以更多、更省地融取资金,金融产品的定价更有效率,促进对资金和
风险进行更高效率的分配,并分别为家庭和企业提供更多的投资储蓄和融资选择。
不幸的是,这种逻辑在次贷危机的冲击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流动性过剩不断推升资产价格
泡沫的同时,市场的潜在波动率已经大大高于从统计数据得到的波动率。通俗地说,人们预
测金融市场的行为(如股票价格走势)时,多多少少都按照“历史规律”来进行推测,如果流
动性状况发生逆转,“历史规律”就难以重复,不确定性的增加使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随之提
高。
流动性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概念和现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统计、研究、观察和管
理。流动性可定义为一种快速清偿能力,或者说是货币化支付、结算的能力,反映了实际的
金融资产已经变现并完成交易清偿的功能。统计上反映为货币存量,并根据理解、使用的层
次不同,统计口径也有所不同。
对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而言,流动性的第一层次是指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性,理论上指基础货
币,实际计量中可简化为超额准备金。如果银行系统流动性过剩,会反映为银行超额储备率
过高,信贷扩张能力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