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鼓捣手脚。前有章邯背秦而归楚之鉴,大王您今天就学学历史吧。
朱温突然灵光大开,杀了黄巢安在他营里的监军,向王重荣投降。时逃亡在成都的唐僖宗听后大喜,遥封他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又赐名为“全忠”。后人在这件事上认为他看清了时势而叛变黄巢,是个彻底的叛徒。可他是冤枉的,如果他真想投降,何必要和王重荣打十几个来回呢?!
但有一件事却是不容怀疑的,朱温的投降,使得早已经陷入困境的黄巢兵团雪上加霜。不出两年,黄巢被追兵所杀。朱温也因为战功卓著,被赶回长安的唐僖宗封为宣武节度使。黄巢的死造成了一个很严重的后果:由于在镇压黄巢军团的过程中,各藩镇主迅速强大,唐王朝更难以驾驭这些本就不容易驾驭的武夫了。
朱温无疑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当唐昭宗登基时,他已经成为河南最强大的藩镇主了。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宫里太监刘季述等人囚禁了唐昭宗,企图扶植新帝登基。朱温在朝廷宰相崔胤的帮助下派人进宫一举歼灭了刘季述集团,因此被唐昭宗封为梁王。
过了不久,同样是一个太监——神策军头领太监韩全诲联合了一个叫李茂贞的藩镇主将唐昭宗劫持到了陕西凤翔。崔胤急忙给朱温去信,朱温亲自率兵直奔凤翔。
903年正月,李茂贞出城投降。朱温建议唐昭宗把这些总挑事的宦官全部诛杀,唐昭宗以为然。于是,宫里的太监自然免不了一死,出使在外监军的宦官也没有逃脱厄运,昭宗令各地藩镇主将其全部诛杀,只留职位低而幼弱者二十几人以备洒扫。
后人评价朱温这一举措时,说他彻底铲除了唐朝存在多年的宦官干预朝政的祸害,实在是大功一件。但这又冤枉了朱温,他的本意完全是为了树立在唐昭宗心中的地位,以此来壮大自己的势力。按常理,朱温先后救了唐昭宗两次,唐昭宗本该对他感恩戴德。可事实却是,唐昭宗在凤翔时却想杀了朱温。
昭宗可能被劫持怕了,在大殿上总希望有人可以保护他。当时,朱温是最合适的人选。有一次,昭宗坐在椅子上躬腰为自己的鞋子解结。可能是不舒服,他就叫朱温来帮忙。朱温上前跪下而解之。昭宗示意左右卫兵上前杀他,可左右无一人出手。等朱温解好结,已是汗流浃背了。从那以后,唐昭宗再叫他,他常称病不去。他的确害怕,害怕唐昭宗身边的勇士,一刀把自己宰了。
904年,唐昭宗还没有消除在凤翔的恐惧心理,朱温又让他走。朱温先把昭宗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洛阳,过了不久,又派人把昭宗杀掉,接着又把杀昭宗的人杀掉。最后立了一个十三岁的小孩子为皇帝,这就是唐哀帝。
三年后,也就是907年,朱温让哀帝举行了绝迹多年的“禅位”大礼。他接受禅位,称帝,改国号为梁,建都开封。这就是历史上的后梁。
始作俑者:朱温(2)
907年六月一日是被后世史学家视为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朱温结束了唐朝近三百年的统治,为后来想要称帝的人开辟了一条“你一定能成功”的光明大道。他是项羽“彼可取而代之”、刘邦“大丈夫当如此也”和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成功实践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
其实朱温并不是唐末称帝第一人,早在黄巢起义失败、唐僖宗由四川返回长安不久,河南的秦宗权就自称皇帝,并与朱温经常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后被朱温杀于长安。
如果从唐末历史来看,自安史之乱后,藩镇的兴起就已经埋下了唐灭的种子。后来唐朝的几位皇帝常常被别人赶出京城,四处避难,于是各地称王的现象此起彼伏。当一个国家还可以用武力让人民臣服时它其实并没有亡,但当它已经没有武力可以使用、而又不能以礼仪来教化天下时,它的灭亡就只是早晚的事了。
唐朝末期,皇帝昏聩无能,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孔子云,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样一个朝廷如何用礼仪去教化人们和藩镇主?另外,朝廷本身掌握的军队虽保家有余而护国不足,那它就只能依靠武夫出身的藩镇主了。藩镇主们高兴还可,一不高兴就自己当皇帝去了。道德廉耻之于武人不过是红烧肉里的香菜——衬托,可有可无。
朱温之所以被后人诟骂,或许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他既想当婊子,还想立牌坊。其实,他根本就没有必要搞什么禅让,也没有必要杀已经不成事的唐昭宗。当时天下能和他抗衡的藩镇主已经所剩无几,他杀唐昭宗反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