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第2/4 页)
依她对李隆基的了解,一旦这小子来事儿了,就会没完没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绝不能让他闹事。
“敢问楚王,你的诗是……”上官婉儿明白武则天的意思,忙插话。
“我不吟诗,我作词。”李隆基回答。
“作词?你会么?”武承嗣冷笑一声。
词在唐朝已经兴起,却不如诗流行,填词的人不算多,这算是一个冷门了。用现代的话来说,作词不算主流。
“作词?”所有人都很是惊讶,万万没有想到李隆基选了一个冷门。
“你做何词?”武则天也有些好奇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隆基端起酒杯,高举在面前,仰首望天,一副问天的样儿。
“红日几时有,举盏问苍天。”武承嗣嘴角一裂,冷笑道:“这也叫词?我也会,比你写得好。”
李隆基让武三思没面子,众人的目光睃过来时,总是少不了武承嗣,武承嗣心里特别不爽,抓住机会奚落李隆基。
“应景是应景,可……”武则天摇摇头,有些惋惜。
现在正是明月东升之际,这两句虽然应景了,却并不出采。
“比姓武的好得多。”李旦却是放心了,只要隆基的词不比武三思的差,就保住了脸面。
“不好不坏。”众人在心里暗道。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李隆基接着吟道。
“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干你何事?”武承嗣接着嘲讽。
“嗯,有点意思了。”武则天点点头,眼里露出赞赏之色。
众人也是点头赞赏。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李隆基摇头晃脑,一脸的陶醉样儿。
“你能有翅膀……”武承嗣依然是持否定态度,出言相讥。然而,他的话才说到一半,就被一片叫好声打断了。
“好!”
“好!”
惊天的叫好声响起,如同雷鸣似的。
“这……”武三思和武承嗣听着如雷的叫好声,脸色很不好看,很是阴沉。
“高处不胜寒,好!”武则天双手轻击,大声赞好,一脸的欣慰,赞道:“此言与宋玉的‘曲高和寡’有异曲同工之妙呀。”
“没错。”一片附和声响起。
“曲高和寡”出自春秋时的楚国大文豪宋玉的《对楚王问》,这是非常有名的典故,与“高处不胜寒”意境相似。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隆基抑扬顿挫的吟咏。
“……”武则天他们重重点头,一脸的享受表情,却没有说话。
如此佳作,何须多言?夸赞已经不需要了。
武三思和武承嗣的脸色更加难看了。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李隆基的吟咏声格外响亮。
“好!”
“好!”
一片如雷的叫好声响起,震得仙居殿的殿顶都在颤抖。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李隆基的声调略高。
“噌!”武则天如同装了弹簧似的,噌的一下就蹦起来了。
不仅武则天站起来了,狄仁杰、王孝杰,以及众人全部站起身。
“啪!啪!啪!”他们不仅站起身,还使劲击掌,一时间,掌声如同雷鸣似的。
这一句是千古绝唱,是苏大才子这首《水调歌头》里的经典名句,为无数后人赞颂,武则天他们是识货的,能不站起身,使劲击掌赞赏么?
“……”武三思和武承嗣二人愣了半天,也机械的站起来了。
要是坐着不动,那就太显眼了,一定会被众人的目光“杀”死。
他们很不愿站起来,可情势处此,不得不站起来。
这已经够让人享受的了,然而,还有让他们更加享受的,只听李隆基吟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隆基的吟咏抑扬顿挫,恰到好处,可没有人叫好。
不是他们不想叫好,而是沉浸在如此美妙的意境中,一脸的陶醉,他们竟然痴了。
“好!”
“好!”
“啪!啪!啪!”
过了好一阵子,众人这才清醒过来,扯起嗓子叫好,使劲拍掌赞赏。
“好好好,好三郎!”武则天是红光满面,一脸的欣喜,打量着李隆基,一脸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