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页)
书馆建成后,金石部的金石碑帖拓本资料有不少是通过庆云堂收集到的。
观复斋开业较晚,出资人是铜刻大家、同古堂图章墨盒铺的老板张樾丞,1930年开张,地点就在西琉璃厂万源夹道把口西侧,紧挨着也是张樾丞出资、1925年开张的邃雅斋旧书铺。两个铺子共三间门面,门脸格局一样。观复斋最早称墨印簃碑帖店,又叫敦古谊碑帖店,时间都不长,后来改称观复斋,并请张伯英题了匾。这个铺子可以说是张樾丞为他五弟张杰丞开的。张杰丞1911年从老家来到北京,在富华阁学徒,熟悉碑帖、端砚等业务。观复斋就由他主持。
1956年,同古堂、邃雅斋、观复斋三个皆是张樾丞出资的买卖都公私合营了。后两个字号被保留下来,都有发展;同古堂的字号没了。张樾丞昆仲都已作古了,樾丞的长子早亡,次子幼丞、孙效丞继承祖业,以篆刻名于世。张效丞在已从旧址西移的今天的观复斋等处挂篆刻笔单,有相当名气。
琉璃厂的湖笔徽墨 碑帖琴棋(4)
关于乐器
在琉璃厂,乐器当然是指民族乐器。百多年来,这里有过许多家民族乐器店铺,还称不上前店后厂,干脆就是制作的作坊,边做边售。乐器铺大多在东琉璃厂,连火神庙里也有。大多以掌柜的名字称店名,掌柜的就是制作好手,带着几个徒弟、伙计,有两间屋子就干起来,等主顾上门。胡琴、二胡、南胡、板胡、大擂、琵琶、月琴、秦琴、大小阮、笙管笛萧都有,举凡拉的、弹的、吹的、打的各种民族乐器大多是自产自销,有的也需要“过行”,即从经营略有别的同行匀货卖或干脆荐到专营此种乐器的店铺去买,如精致的铜质乐器和打击乐器等。
到70年前我记事时,留给我印象较深的乐器店有三家,两家专做和卖京剧用的京胡和京二胡,另一家是乐器全活。前者是史善朋和竹兰轩,后者是文盛斋。他们之间其实还有着师父门人和过行挂名的关系。这里面也有点小故事。
文盛斋乐器铺位于东琉璃厂与小沙土园把角。两三间屋子就是车间作坊,掌柜的、伙计、徒弟都是手不停挥,忙着干活。有一些成品可以当时挑选买走,这大多是一般的货,如二胡等;要好的特殊的得另讲价定做。这是一家百年以上的老民族乐器店,东琉璃厂很多乐器铺,像火神庙里的文兴斋、以人名为店名的马良正胡琴铺、施子云胡琴店的掌柜都出自文盛斋门下,而后再往下传,传了几代。
很受京剧内外行赏识的“史善朋竹琴社”,也是以人名为店名,位于东琉璃厂信远斋斜对门路北,两间门面门市带车间,后面住家。史善朋是马良正的大弟子,也就是文盛斋的再传弟子,手艺好,二十几岁就离开师门,另开了买卖。我童年时,史善朋是个三十多岁的汉子,长方脸,白白净净,膀大腰圆,手里的活儿非常漂亮,赢得京剧内行的一片赞誉,这是很难得的。程砚秋的琴师周长华与史善朋在20世纪30年代,因研究制琴和不断改进而成为莫逆之交。胡琴的音响脆亮,而程砚秋的唱腔又幽咽婉转、沉郁多变,一般的胡琴在音色上与之风格不相谐。周找史多次反复研究试验,例如,试用过改云母片代替蛇皮蒙筒,改变琴筒的尺寸,将之放大或缩小,寻找合适的音色,终于试制出音色比较宽厚、适合程派演唱特色的胡琴,流传使用至今,而二位研究试制者早已作古了。
史善朋终日忙碌不停地干,活儿压着,冬天一件旧棉袄,夏天干脆光脊梁。他总脸上带着微笑,周围街坊的人缘很好。他手艺那么好,但光靠耍手艺做胡琴卖,还是挣不了多少钱,照样要吃窝头。他有六子两女,男孩小名大多以“狗”叫之,名字“贱”好养活。他们比我略小,是我小时的玩伴。但这个时间不长,几个孩子就子继父业了,都没有怎么念书,到年岁就从父亲学制琴,在家学徒。一点儿没有因为是少掌柜的而有丝毫特殊,反而要求更严,挨揍也是家常便饭。哥儿几个学得一手好制琴手艺,1956年三大改造时,他们跟着父亲一起进了乐器厂,转瞬几十年过去了。2001年春节,厂甸庙会在南新华街上重新设立开放,尽管难与往日相比,我还是每年必去,还约上三五少年挚友,踏旧寻故。有一年在靠近臧家桥的南新华街路东的一个小门上,看到挂着一块“史善朋竹琴社”的木匾,虽不是当年原匾,突然也有“他乡遇故交”之感。“史善朋竹琴社”的匾,当年是张伯英题写的,裱好了装镜框,挂在门前,这种用书法原件挂匾也是琉璃厂的“独一处”。我不顾冒昧,推门而入,一位比我略年轻些的老者迎上前来。我得知对方姓史后,劈头就是一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