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王芬的心思(第2/2 页)
出的臂膀,未必有单纯的一根手指有力。
因为这个时代的环境,交通运输信息传播,甚至物资调动,与交通便利的新世纪有着很大的差异。
如果说新时代的战争,打的是数据对比,打的是国家体量。
那这个时代的战争,打的就是刀与铁之间的碰撞,打的就是战场上,将士们的能力与勇气。
大汉的体量再大,却不能在夏军的主场内,形成碾压。
将领们不明白主场的优势,但王芬这个文官,却看得清楚。
,!
战争前后僵持两月之久,打到现在这个份上,从开战之初的斗志昂扬,信心满满,再到现在的兵锋受挫,志气消磨…
如果两军徒耗下去,汉军必败无疑,这一点甚至朝廷里的那些公卿能臣,都能看明白。
大汉十一州,真正能调动的力量只有青州、司州、兖州、徐州乃至凉州。
而其他诸如巴州、益州、豫州、荆州、扬州、胶州之地,却力不从心。
如果从胶州调集粮草物资,等到抵达洛阳时,说消耗殆尽可能有点夸张了。
夸张的原因是,太高估这个时代的运输水平,从胶州运粮,朝廷不但一根毛都拿不到,甚至还要倒贴百倍支出。
因为这个时代的道路环境,以及运输条件,远远达不到体量即力量的程度。
这里没有轨道车,没有万吨巨舰,没有京杭大运河,马车乃至牛车或者人挑,载重是有限度的。
百石粮食运到洛阳人吃马嚼,途中耗光的同时,还要在出十倍乃至百倍的钱粮用来补给消耗。
大汉体量大,却不能发挥全部实力,这其中环境、制度、能力、执行等多个方面在制约着大汉的发挥
汉帝为何在天下初平之时,便不顾百官阻挠,执意要出兵北伐,还不是想借着各地大军汇聚洛阳,等千载难逢的机会,一劳永逸的解决李屠夫。
若不然等到各地大军回程,各回各家驻地,再想聚集到一起就更难了。
大汉看似强大,但四百年过去了,时至今日天下制度僵化,臃而不实肿而不强。
再加上自身各种顽疾滋生,现在就是一泥足巨人,虚有其表。
若不能一鼓作气,趁着鲜卑南下的绝佳机会,将雄踞北方的李屠夫灭掉,恐怕以后就在难有机会了。
王芬虽然没怎么打过仗,但对局势分析,却有自己的一套见解。
其人能力自然是有的,甚至还不弱,若是没有能力,汉帝与朝廷也不会让升任冀州刺史,以及统领朝廷最精锐的中央军。
他此前所表现出种种轻敌姿态,确实有自高自大的成分在里面。
但更多的还是为了,将龟缩在城墙后面的夏军引出来,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
若不然徒耗下去,先不说大汉能不能坚持,首先他这个冀州刺史便坚持不住,卢植的前车之鉴不可不防。
只不道理是那个道理,但宗周还是有些担心道:“我等如此轻敌,乃至露出明晃晃的破绽,万一被夏军”
“没有万一,若想快速攻破并州,必须将徐晃主力引出来打”
“若不然,以对方的兵力,和龟缩不出的战略”
王芬顿了顿,冷声道:“且陛下和百官,在洛阳等着我等捷报,怎能畏险而避”
“若不能快速攻入并州,在最短的时间内,灭掉李屠夫这名割据逆匪”
“到时天下那些心怀异心的地方诸侯,和豪强武装,会有样学样,四百年国朝有倾覆之危”
如果战事僵持不下,不论此次北伐成功与否,单以朝廷和陛下的耐心,恐怕他这个统帅,也有被换掉的风险。
王芬的担心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当初卢植在冀州与黄巾鏖战的时候,朝堂众臣就多次攻讦,扬言换帅。
若不是后来李贼祸乱司州,加上对方又及时攻破广宗,恐怕卢子干现在坟头草,都有丈许高了。
哪怕卢植老帅现在还活着,但也被剥夺了兵权,在洛阳大狱中苦熬
为了不重蹈前人覆辙,所以王芬才会积极求战,甚至不惜行险诱敌。
为的就是将徐晃军团,从坚城中引出来,然后正面打一场歼灭战。
手握六万整编后的中央军,百战成钢的精锐战兵,正面对决,他王芬还真没怕过谁
:()三国,从黄巾起义开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