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部分(第2/4 页)
“十万八万哪够,少说也要十二三万!”
姚吉和李宪更狠。
“有道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还真有理,就是为你们说的!”吴骥笑着指点三人取笑,道:“燕云收复之后,官家派出蔡京、苏轼、沈括前去幽州,这打造武器是重中之重,调集了大量的良工,再有我的吴氏军工,大量扪造。即使如此,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打造这么多的武器、盔甲。”
“大帅,那会有多少呢?”种谔、姚古、李宪三人异口同声的问道。
“多了没有,三五万还能行!”吴骥给出了数字。”三五万?其实也不少了!”种谔大喜。”五万北方大军战力惊人,仅此一军就可以抵挡三二十万西夏大军。若是再装备三五万西兵,仅凭他们就能与西夏举国之兵抗衡。震加上其余的西兵,这一战,我们的胜算就大多了,可以说十拿九稳了!”姚吉想得更远,括着手指头算帐。
“是呀!”吴骥重重点头,道:“眼下,就要看李秉常和董毡,能调出多少军队来!他们调多少,我们吃多少!”
(未完待续)
第二十八章 心惊胆跳
西兵是精锐,若是重新训练,装备精良的装备,必然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他们的战力将会惊人。即使三五万给武装起来,再加上北方大军,就有十来万战力不在唐军之下的宋军,光凭他们足以对付西夏和吐夏,再加上其余的西兵,这一仗就是十拿九稳了。
以宋军强悍的战力,再多的西夏军队和吐蕃军队部不够吃的,这就要看李秉常和董毡能调集多少军队了。
兴庆府,已经成了一片兵营,一眼望去,只见帐幕相连,望不到头,不知道有多少帐幕。
自从李秉常下达了调集军队的命令之后,西夏军队就从高山密林里出来,赶到兴庆府集结,因而兴庆府集结的军队越来越多了。
到眼下为止,集结在兴庆府的西夏军队不下四十万之众,还有不少军队正在朝兴庆府行军。若是这些军队赶到,集结在兴庆府的西夏军队不会低于五十万之众。
西夏的幅员狭小,而又是在人口稀少的西北之地,要想维持五十万大军很困难的。不过,西夏实行的是全民皆兵制,凡西夏之民就是兵,只要能开弓放箭,就能上战场。
赶来的西夏军队小的不过十四五岁,老的已经年过六旬了,李秉常知道西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西夏能否存在,在此一战,因此,他不遗余力的调集军队,凡能开弓放箭的西夏人都得上战场。
这一战,西夏若是战败,李秉常不仅仅是精锐尽失,会损失所有的兵力,口众大减,河西走廊就会安宁,兴不起任何风浪。
这正是吴骥想的,要不然,吴骥早就拿下兴庆府了。
“这就是兴庆府,好高大,好雄伟!”
“兴庆府,我们大夏的国都,比宋皇的汴京还要大呀!”
“那是,要不然的话,我们大夏怎能压着宋皇打呢?””宋皇无能,只要我们西夏大军一到,还不灰飞烟灭。听说宋军带了不少财货,等我们杀败宋军,这些财货就是我们的了。”
“听说陕州、关中、中原更加富有,那里遍地黄金,只等着我们去捡。”
这些西夏兵士生长在穷山恶水之地,一辈子也没有几次走出那穷山沟,来到兴庆府就象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惊奇无已,议论纷纷。
在他们的印象中,西夏的都城兴庆府是天下间最大的城池,超过了宋朝的汴京。谁叫他们没见过大世面呢?
“皇上来了!皇上来了!”
正议论着,只见皇罗伞盖出现,李秉常在一众大臣的陪同下,大步而来,进行巡视。
李秉常睁大眼睛四下里打置,只见帐幕相连,人潮马海,场面很是壮观,不由得胆气陡壮,大声道:“有如此之多的大夏勇士,此战何愁不胜?吴骥,你既要置朕于死地,朕就与你决一死战!”
“皇上圣明!”群臣忙着颂扬,大拍他的马屁。
“大夏战将干员,勇士如林,任凭宋军是铁人,也会给我们融化!”
“哈哈!”李秉常心气陡高,不由得欢笑起来,一脸的自信,神采飞扬,恨不得马上与吴骥决一死战。
李宗保和梁熙颂扬一句,对视一眼,微微摇头,暗中叹息一声。
他们是良将,眼光独到,不象群臣那般不谙兵事。虽说眼下的西夏军队集结了这么多,还有不少人正在赶来,可是,这能叫军队么?
这叫乌合之众!
小的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