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每年的此地今天,
请你听我诉说我的思念。”
说完便大哭起来,声音凄切,动人心脾,众军之中,多有垂泪,哭毕夏候子云命人焚香祭拜,太夫于彼岸看见夏候跪地焚香,不知何解。
军中一人解道:“此必是敌军惧怕我军屠戮,焚香求宽怒罢了”。
太夫一看那人正是禁卫军统帅曲文白之弟曲文向。文向年方十六,身长七尺,英俊潇酒,*不羁,机智活跃,国王甚是喜欢,欲为重用。那日他头带敖龙子金盔,肩披凤翎九珠袍,身穿八宝连环亮银甲,脚踏青花虎皮靴,手握昆吾太合剑,显得好不雄壮,争似一天神下界。
有一日,曲文白于帅府内嬉戏宫女,谈笑风生,好不欢乐,曲文向见之,摇头直叹:“国尚不旺,家尚不昌,何故终日游戏青春,浪费功业”。
这句话正好被不远处的太夫听见了,便觉得文向日后必能为国立功,官爵于文白之上。太夫将所见所闻之事告之于国王,国王闻之大喜,笑曰:“英雄少年,来年成器,国所倚也。”
是日,太夫见文向说‘敌军惧怕,焚香求恕’,很是高兴,笑着对文向说:“所见略同。”便当既班师回朝了。真不知他满足什么,寸土未进,而且还折损人马。一点点自作多情呢叫自信,再多一点点就叫自大,要是再多一点点那就叫自恋了。其实自作多情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常常自作多情的人看上去春光满面,春风得意。无可厚非,自作多情也是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认同,以及对自身实力的适当肯定。但如果玩得过火了就叫无缘无故,空穴来风的骄傲了。
夏侯见太夫撤军,不知是何缘故。祭拜夸父已毕,夏候领众军回关了。不多时,一传书御使策马飞奔而来,‘宣夏候子云速回大都与齐王义事’,夏候说:“我在这阵守险要,我们几百人挡敌人千军万马,刚刚敌人才撤走,如果我一走,敌人又来了如何是好?”
夏侯的胞弟夏侯来中听了哥哥的话上前说道:“哥哥且放心回朝商议国家大事,这南渊尚且还没填满敌人尸首,敌人若来,我与众军定会将他们扔进深渊,永保社稷太平,国家无恙。”
夏侯知道弟弟武艺,虽然只任一个小小的边关副将,英雄不在自己之下。只是好饮酒,常误事,所以不为朝庭重用。因此夏侯来中也多有怨恨在心,只是不为哥哥知道。夏侯子云见弟弟如此雄状,知他固国才不足,守关尚有余,便放心去了。
话又说回来,显露在外面被人看见的才能那不叫才能,可能是装出来的。而隐藏在心里的野心那才叫野心。那个夏侯来中,比夏侯子云小两岁,却比他高出半个头,身长九尺三寸,声如巨雷,勇武有力,力拨河山,走路大地动,使一口金光劈水折铁刀,有万夫不挡之勇。虽然与夏侯子云是同父同母的胞弟,但为人做事却完全不同,判若两人实是两人。一个是对齐成国忠心耿耿,可召日月,一个是心怀魔胎,神鬼难测。许多时日以来,夏侯来中觉得自己大才之士,不为国王所用,每每想到此便悲愤交加,几度夜半起身观明月,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几欲倒戈相向,只恨势单力薄,难以成事,非但不能留芳千古,反尔搞得遗臭万年,那就不美现了。况且 现在守关主将又是其胞兄,如何下得了手。
那日夏侯子云走后,夏侯来中便在心里面寻思着,鼓捣着,着磨着,算计着‘机会只在弹指之间,不可视而不见’。他当即翻身起床,小心翼翼地点燃了一盏蜡烛,在忽明忽暗的烛光下,取出纸笔写道‘南山关守关副将夏候来中,久闻贵国君主贤明,深得民心,有志开疆拓土,成就千秋霸业。只因吾兄夏候子云守关,以至国王,损兵折将,屡屡受挫,未开寸土。我深知国王贤能,早欲投靠,只无时机耳!尔今吾兄回朝,机会若失,不在扣扉,愿国王着急取关,吾当伏道以待天兵大驾’。写毕,将其叠好,捆绑于一雕羽箭上。原来夏侯来中,天生神气,擅开三石之弓,且箭术精妙。夏侯来中从壁上取下一张镶银雕皮二龙宣化大宝弓,然后匆匆登上瞭望阁。瞭望阁里的两个小卒早已鼾声如雷,他还踢了两脚也不见醒过来,如死的一般。夏侯来中搭箭开弓,朝着正东,便要开射,此时他又到想到‘这宣合国国都离此百里,众然我天生神力,加上这绝世好弓,恐怕也射不了那么远,此地乃两国边界,数里之外,必有边关城郭’。夏候来中算计着距离,射了那箭,便匆匆下了瞭望阁,回自己屋里去了。
正是无巧不成书,那夜宣国的曲文向于友人家中饮酒方归,骑着驴正在边关城中一摇二晃三偏四倒五斜六摆地在走着。哪知喝醉酒的曲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