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页)
汉钟离、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何仙姑)及一个骑着仙鹤的老寿星顺着绳索凌空放下,年、月、日、时四个先行官为分别骑在马上的四个神仙,马和神仙都是用木头精雕而成,这些社人、社马都是按真人真马的比例缩小的,每年都要重新修固,去掉脱落的油漆,涂上当地的血腻子,重上底色,再用矿物颜料和油漆画上轮廓、五官,马上有彩漆,神仙披袍穿衣,威猛英俊、神态各异。有的如威风凛凛的将军,有的像驰骋疆场的斗士。
少数民族的拜月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盛行祭月、拜月的风俗习惯。云南傣族盛行“拜月”。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民俗节庆。
藏族的“寻月”。*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白族的筷子歌
人民对筷子的偏爱,不仅和其他民族一样在生活中离不开它,而且还形成了独特的筷子习俗和歌谣。
在大理地区白族群众中不管是婚丧娶嫁,还是请客吃饭,首先都要双手敬筷给宾客,以示尊敬,并以筷子为内容歌唱。比如在喜庆宴上是这样唱的:“一张桌子四四方,八大碗菜摆中央,八双筷子摆四边,八人坐四方。举起筷子拈菜吃,主人我来谢大家,说说笑笑莫忘吃,请动筷品尝”。
一般请客吃饭,用一般的竹筷子。而在白族婚礼上,一律都用红颜色染就的竹筷子。主人在婚庆之前要砍回些竹子请人加工削成筷,然后染红。这一是取红为吉利,二则是借用红字的谐音,取“和睦”之意,而前来参加喜庆婚宴的客人都要把自己使用的那双红筷子带回家,借主人家喜气。因而,有喜庆的人家,首先是要准备足够的“红筷子”。
在大理地区,白族人家在嫁姑娘时,姑娘要唱“哭嫁歌”和“辞娘歌”。做娘的听了这些歌,虽舍不得女儿出嫁,但还是劝女儿出嫁,并以筷子作比喻唱起这样的歌:“一支筷子不成双,一双筷子不是单,一双筷子好吃饭,相依又相帮。做人不做单筷子,单筷一支难成家,一双筷子才成业,女儿记心上”。
求亲相亲,劝人娶嫁也都常用“一支筷子夹不了菜”的谚语来相劝或提醒对方。特别是上门求亲时,有首以筷作比喻的歌,听来十分亲切,那歌是这样唱的:“你家门前有蓬竹,青枝绿叶好茂盛。讨根金竹做筷子,答应不答应?别处竹子我不讨,你家竹子讨一根。讨得金竹做筷子,合做一家人”。
年轻人谈情说爱,也以筷子来表达相互之间的爱慕之情,常常唱起这样的歌:“好久不到这边来,这边竹子长成材,不知金竹有无主,真话说出来。有主你就说句话,无主你就跟我来,讨得金竹做筷子,与金碗作伴”。
其中,有一首《点菜蔬》歌里也唱到了筷子:“是谁发明了筷子?是盘古发明了筷子。筷子用什么做成?筷子用竹子做成。筷子用它做什么?筷子用它吃饭。筷子为什么要用一双?筷子一双是男人和女人。世上有多少双筷子,世上就有多少个男人和女人”。
歌中唱到筷子的来历虽不可信,但它让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白族人民对筷子的偏爱和与众不同的以歌直抒胸臆。
邯郸除夕扔愁帽
古赵京都邯郸,在除夕欢庆活动中,流传着一种奇异的风俗“扔愁帽”。
“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静时进行。各家各户的大人、孩子,都把头上载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扫街道时,再把它们清扫到墙旮旯里,到正月十五夜晚烤“柏灵火”时烧掉。老人说,这样做,可以扔掉一年的旧愁,迎来一年的新喜。
相传,这一习俗,起自战国末年。秦始皇打败齐、楚等国,派大将章邯出兵赵国。赵*民坚守阵地,英勇抵抗,给秦军以重大创伤。秦将章邯大怒,攻破赵国都城邯郸后,对这一地方,不分老幼妇孺,官商民贾,大肆烧杀掳掠。赵国人为了逃避秦军的杀戮,士人摘掉士巾,商人扔掉商帽,背井离乡,四处逃亡。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规定了统一的土服士帽、商服商帽,赵国人不忘国耻大辱,每当夜深人静,就纷纷把秦王规定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扔到大街上去。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