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3/4 页)
数根面条,加到寿星碗里,这叫“添寿”。碗里面条不能盛得太满,因为“满寿”为不吉,“满”即意味着“尽”和“终”。
传统做寿少不了面做的寿桃,桃子当然不是一年四季都有的,于是用面粉来做寿桃便相沿成俗。
旧时民间还有“借寿”之俗。人们认为寿命虽本在天,但寿命也像钱财一样可以出借。要是家人生了病,医治无效,便认为寿期已到,这时若有人借寿给他,便可能延长寿命。于是,子女、至亲就斋戒沐浴,亲往宗庙拜祷上苍,表示自愿借寿给病人。俗传此举一定要完全出于自觉自愿,要是病家请托或他人说合,就不会灵验。如果病人偶然转危为安,大家便认为上天的神祗已同意借寿,于是便焚香许愿,祷谢上苍;如病人还是不行了,自愿出借寿数的人也要祷告上天,以取消前愿,免得阎罗判官稀里糊涂,把寿数错给了别人。
现代人无论是过生日,还是做寿,都基本上抛弃了过去的迷信观念,而是着意于庆贺一下,以表示长辈对晚辈的厚爱和晚辈对长辈的感激、孝敬之情。
丧礼礼仪
人生如同一场大戏,诞生礼是其序幕,婚礼是*,而丧礼呢,就好像是这场戏的最后一幕。
中国自古就有“生有所养,死有所葬”的信条,自古以来就将丧事看做是家族的一件大事。汉族的丧葬礼仪在周代已初具规模,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一整套庞大而复杂的礼仪。这些礼仪,既体现出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和所持的态度,又反映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其中既融入了许多封建的迷信色彩,也折射出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土葬、火葬、水葬、*、悬棺葬等多种丧葬形式,其中土葬是中原地区汉族最为通行的葬式,“入土为安”是古时人们的普遍观念。
汉族传统的丧葬礼仪,大致有停尸、报丧、守灵、招魂、吊丧、殡仪(也称“入殓”、“大殓”)、出殡(也叫“送殡”、“出丧”、“送葬”)、安葬等程序,整个过程庄严肃穆,隆重气派。
服丧期间人们穿戴的服饰也有不少规矩和讲究。现在中国农村办丧事,还常常可以看到披麻带孝的做法。一般老人去世了,其长子、长媳要带“重孝”。重孝的穿法是身着用麻布缝制的麻衣。这种麻衣剪裁时剪断的地方不滚边,让布毛头外露。穿上麻衣后,腰系稻草绳或白布条,头戴麻布帽,脚穿孝鞋,这是长子的穿法;长媳还要专梳一种头,头发梳成内外两圈,用一支玉簪把两圈头发穿起来,系上白头绳,一大一小拖在身后。
披麻带孝,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丧服制度。周代的《仪礼》中记载了一整套服丧礼制,后代的丧服制度,基本上都是根据《仪礼》拟订,只不过随着社会风尚的更替,稍有变化而已。古代丧服有“五服”之分。五服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色,以表示不同的亲疏远近关系和哀痛程度。一般来说,越是亲近的亲人,丧服形式就越粗陋寒碜。五服作为一种传统丧服制度,在中国流行了几千年,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习俗越来越少见了。
现在城市里一般以佩戴黑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女司也可头插白花、披白纱。服装上也没有太严格的要求,一般以深色、素色来表达庄重、肃穆和哀悼之情。
出殡是丧葬仪式的*。所谓“出殡”,就是把死者送往坟地安葬,丧家通常要请一位有相当组织能力而又通晓丧葬俗仪的人充任司仪,出殡礼仪都由他来指挥。开始出殡时,孝子在司仪指引下,行“起柩礼”,孝男孝女一律重孝,大哭跪拜、烧纸,离开灵堂,让棺木出门。出殡队伍的安排也很有讲究:灵柩前是孝帽、挽联、纸扎(金山银山、箱柜床铺、大型车马等),灵柩后是孝子、司仪、乐工和众多送葬的亲友,路上孝男孝女放声大哭,乐工的唢呐锣鼓响声喧天。灵柩上有的还带有棺罩,罩前系几条长长的白布,让孝男用手牵住,这叫“扯牵”,表示挽棺,孝女也在灵前行进。
陕北地方出殡时同村人还在自家门前点火,俗称“打柴火”。出殡时,长男要头顶纸灰盆走在灵柩前,由其舅父搀扶。走到村外的十字路口,要把灰盆摔破,摔瓦盆者一定是长男,如长男已殁,则由次男继之,这象征着家产继承人的地位。到坟地后,孝男孝女跪在墓穴两侧恸哭,等乡亲们将棺材放入墓穴后,由主要的孝男孝女*墓穴,用纸擦拭棺木,这叫“封墓”。封墓后才能封墓口,并给墓上加土。随后,司仪引孝男孝女行“安葬礼”,再把带到墓地的纸扎全部焚化,并做最后一次祭奠。出殡仪式到此才算结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