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页)
“还等着找挨揍呀?”何福贵虎视眈眈地看着许盼牛。许盼牛像是鼓起十二分的勇气,对死羊眼说:“明早交实在困难。我一个瞎字不识,以前写的检查,都是儿子替我写的。儿子根治海河去了,闺女没上过学,天这么晚了,我到哪儿去求人?就是找到人,替我写与不写还得两说。”说这些话时,眼里流露出痛苦与诚实的神色,使人看了有些心酸。
洪支书仿佛动了恻隐之心,朝死羊眼使个眼色,意思好像是许盼牛说的全是实的。
“看在你们支书的面子上,检查晚交一天,写好后交给何福贵就行。”死羊眼说完,朝许盼牛一摆手:“滚吧!”
看着许盼牛朝外走的背影,晓民心里布满一层疑云。贫农何福贵能识文断字,富农许盼牛竟然瞎字不识,似乎违背了生活的逻辑,简直不可思议,让人如坠五里云雾之中。
周围到处是黑暗,黑的房屋,黑的树林,黑的街道,黑的夜空。晓民孤单单走在街上,身上感到冷嗖嗖的,心情沉重得像压了块炕坯。想到刚才“斗争” 许盼牛的那一幕,却没有得到胜利者的愉悦与欢心,相反地,却有了当帮凶的一种感觉。
万各庄 九(1)
晓民下乡后的一段日记:
4月20日
吃过午饭以后,栓柱大伯还坐在门旁的碌碡上,一袋烟接一袋烟地抽,眼里冒出一股无法遏制的怒火,脸色铁青,样子很怕人。人们费尽口舌,劝半天也没起作用,根本没有回家吃饭的意思。原来他跟儿子干架了。父子吵架拌嘴是常事,可从未听说过闹那么凶的。拴柱大伯给了儿子一个嘴巴,似乎还嫌不解气,抄起瓦盆砸过去。儿子要不躲过去,脑袋准得开了花。儿子跑掉了,拴拄大伯摔了暖壶,砸了玻璃。儿子已经是结婚生子的人了,又是党员,担任地毯厂的副厂长,也称得上是万各庄街上说说道道的人物,不知他为啥惹老子上那么大的庄稼火。
4月22日
第一次看乡下人出殡,感到新鲜热闹。
灵棚搭在街上,棺材前头摆放几碟贡品,一盏油灯“突突”冒着黑烟,一对纸糊的童男童女站立两旁,童男取名听说,童女取名听道。棺材上放一纸筒子幡儿,两旁分别跪着孝男和孝女。灵棚后面,男人们搬来檩条,扛来棍子杠子,用粗绳子绑成个架子,架子四周又捆上一根根短杠子。
街的另一边,摆放着三件纸张活儿:一顶四人抬的轿子,一棵摇钱树,一驾马车。孩子们把纸马车围得水泄不透,他们不像我们知青,观赏一下糊纸张活儿的手艺,而是盯着纸人脖子上套得一串串干粮,眼睛瞪得像豆包一样大,像球一样圆。纸人脖子上套的干粮,是用白面做的小火烧,有铜钱般大小。不知是孩子常年吃不上白面馋得,还是听信吃了纸人带的干粮不牙疼的话,反正都围在那里。拴柱大伯尽管板起一副怕人的面孔在那里看守,可孩子们仍做出跃跃欲试的举动。一个男人来了,和拴拄大伯一起点燃纸张活儿。孩子们不顾烟熏火烤,蜂拥而上,像抢钱似的把小火烧抢到手。
街上的人越聚越多,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几乎全来了,比召开忆苦思甜大会时的人多得多。特别是女人们,把灵棚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孝男孝女们开始行礼了,孝男们一律朝棺材磕四个,然后起来,分别朝两边跪的孝男孝女各磕一个。孝女们分两种情况,家族中的媳妇跟男人磕的头数一样,也朝两边磕,死者的闺女、侄女、外甥女跟媳妇们磕的不一样,朝棺材磕得头数多,不需要朝两边磕。磕头都是一个人一个人的磕。女人们对磕头的动作最讲究,像登台的戏子一样走到前面,摆好姿式,别人着急她不着急,表演得越充分越好,会得到围观着的称赞。
礼行完了,随着一阵爆响的鞭炮声,唢呐吹奏起来,孝子们恸哭起来,男人们叫齐了号子,将棺材移到准备好的架子上,然后抄起杠子,抬着一口大红棺材朝街口走去。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潮水一般朝前流动。
“孝子们谢了——”管事人粗门大嗓,朝前面猫腰哭的孝子们喊。孝子们一律回过头,在地上跪倒一大片,旁边跟着的男人们,立刻拥到棺材前,抢过原来一拨人肩上的杠子。抢杠子的人不需要分派,都是那么主动,那么积极,那么自觉。在生产队干活藏奸耍滑的,在那种场合都十分卖力气,似乎不抢过杠子抬会儿棺材,就对不起死者或是有愧于生者似的。新上的一拨人叫齐号子,抬着棺材,异口同声朝孝子们喊:“请吧!”孝子们从地上爬起来,转过头去,以扛着招魂儿幡的人为中心,呜呜呀呀,爹呀爹呀地朝坟地方向走去。书 包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