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部分(第1/4 页)
① 这些大事大多数是众所周知的,而且由于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思想而不是实情,我不一一详细地作脚注。
刘少奇的文章《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见《刘少奇选集》上卷,第 290—301 页。1941 年 7 月 1
日《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1 册,第 698—700 页。1943 年 6 月 1
日《中共中央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和毛泽东的讲话都可见于《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集》。刘少奇答
宋亮同志的信久已为人所知是存在的,见我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方式的政党》一文对这封信的探讨,此文
载于约翰?威尔逊?刘易斯编:《中国的党的领导和革命力量》,第 177 页。现在刘少奇的这封信已被重
新刊载,宋亮已被判明是孙冶方(《红旗》1980 年第 7 期,第 2 — 4 页),但是,宋亮的原信没有被刊载。
关于宋亮的信,见刘少奇:《论党》,第 345—346 页。关于 1945 年 4 月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的主要节段,见《刘少奇选集》上卷,第 336—337 页。关于从 1943 年 3
月起毛泽东在党内的正式职位,见《党史研究》 1980 年第 2 期,第 77—78 页。
① 《致何凯丰》(1943 年 4 月 22 日),《毛泽东书信选集》,第 212—213 页。
② 关于这一点,据我的看法,雷?怀利的《毛泽东主义的出现》(第 273—274 页)所作关于刘少奇在七
大的报告和在七大通过的党章的解释是正确的,而 弗朗兹?舒尔曼的《共产党中国的意识形态和组织》中
的解释是错误的。不 管怎样,在 50 年代初,中国人在“纯粹的”思想意识和“实际的”思想意识 之间划
出界线,这完全是另一个问题,我在本章不论述。
① 《论语?泰伯篇第八》第九章。
怀疑列宁的原理,阶级觉悟只能从外面输入工人阶级,更明白地说,共产党
必须给整个社会提供思想指导。
毛泽东既要求下面的参与和一定的主动性,又要求上面的坚定的集中领
导,在这样宽广的范围内,着重点的确切表达和细微差别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从延安时代开始,毛泽东在这些主题上就时有变化。不过,至少直到文化大
革命,他一贯地认为集中领导归根结底甚至比民主更为重要。
毛泽东的关于工作方法和组织形式的思想,是从秋收起义到整风运动,
在农村 15 年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中,逐步成形的。到 40 年代初,这一经验教
训已经系统地加以总结,并且不仅用于游击战术,而且用于经济工作。
这一时期的主要口号是“集中领导,分散经营”。这样一种方法特别适
合的环境,相对来说只是共产党控制的整个地域的一小部分,位于延安主根
据地,而经济技术水平又如此低,以致中央严格计划投入和产出既不可能,
也不合乎需要。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强调的也绝不是职责和工作的
连续的、完全的分散。毛泽东在他 1942 年 12 月作的报告《经济问题与财政
问题》②中,对这一点说得毫不含糊。毛泽东在反问边区的自给工业为什么要
分散经营以后,回答道:
这主要地是因为劳动力分散在党政军各部门,如若集中起来,则将破坏其积极性的原故。例
如,我们奖励三五九旅开办大光纺织厂,而不令其合并于政府的纺织厂,就是因为大光厂的数百
职工大部分是从三五九旅的官兵中挑选出来的,他们为全旅的被服需要而劳动,积极性很大,如
若集中起来,则反而破坏了这种积极性……采取“分散经营”的方针是正确的,企图什么也集中
的意见是错误的。但在同一地域内的同一性质的企业,应该尽可能的集中起来,无限制的分散是
不利的。这种集中,我们也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这种先分散后集中的过程,也许是不可免
的……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