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部分(第1/4 页)
成农民的阶级”分成四类:
一、所有多数田地,自己不耕种,或雇人耕种,或租给人耕种,自己坐着收租,这种人本
算不得纯粹的农民,我乡下叫做“土财主”。
二、自己所有的土地,自己耕种,而以这个土地底出产,可以养活全家。他们也有于自己底
土地之外,租人家的土地耕种的。这一种人就是中等农民了。
三、自己也有一点土地,然而只靠自己的土地底出产,绝不能养活全家。所以不得不靠着
耕种人家底田,分得一点以自赡,这一种人已可谓下级农民了。
四、这乃是“穷光蛋”,自己连插针的地方都没有,专靠耕人家底田谋生活的,这一种人
就是最穷的农民了。
毛泽东说,第三种和第四种构成农民的绝大多数;此外,第三种中有些人由
于总是欠债,不得不把土地卖给土财主或中等农民,而下降为第四种农民。①
虽然这种分析仅仅是较为初步的,人们仍然可以从我刚予摘要的文字,
与毛泽东在 1926 年 1 月和 2 月的两篇分析中国农村阶级结构和整个中国社会
阶级结构的文章之间,发现一点相似之处。①毛泽东在分析农村阶级关系,讨
论过重的地租对佃农的剥削,和土地所有权的集中倾向之后,进而得出政治
结论,采取了绝对平均主义的立场。他声称:“我们人类,自娘肚里一生出
来都是平等的……各人都一样地应该穿衣吃饭;各人都一样地应该做工”。
原先每个人都共同使用土地;让少数人游手好闲,食肉衣绸的私有财产,是
以掠夺本来为农民所有的东西为基础;农民应该站起来收回自己的东西。一
当他们站起来了,共产主义(它意味着大家有饭吃,有工做)将会来帮助他
① 毛泽东:《学生之工作》,《湖南教育》第 1 卷第 2 期(1919 年 12 月);引文见于汪澍白和张慎恒:
《青年毛泽东世界观的转变》,《历史研究》1980 年第 5 期,第 59—60 页。
② 莫里斯?迈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特别是第 55—56、80—89 页。
① 《告中国的农民》,原载于《共产党》第 3 期(1920 年 12 月 23 日),《一大前后》第 207—214 页转
载。毛泽东用这篇文章讲课的事实见于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第 455 页。《资料选编》第 24
页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毛泽东,这个说法显然错误。
① 《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1926 年 1 月)和《中国社 会各阶级的分析》(1926
年 2 月),《毛泽东集》第 1 卷,第 153—173 页。
们。②无疑,这种宣传鼓动的言词,是专为投合农民的心理,但是甚至在 1922
年,它也反映了无论是毛泽东,还是整个中国共产党,都没有一贯的、现实
的农村革命战略。四年以后,毛泽东在制订这项战略方面收效甚大。
在 1925—1926 年,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的理解水平绝非很高,在
他 1926 年 2 月写的文章的开头处,他声称:“无论那一个国内,天造地设,
都有三等人:上等,中等,下等。”③在这个普遍的框架内,他把大地主列为
大资产阶级的一部分,把小地主列为资产阶级的一部分,并对各阶级内的阶
层,不论城乡,按他们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一律按贫富的程度来划分。毛泽
东所采用的框架,与陈独秀在 1923 年采用的很不相同,他着重农民的家计是
否“收支相抵”,而不是以占有土地,或雇佣劳工的更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标
准,来确定中国农村社会的阶层。④
因此,认为毛泽东的分类与陈独秀基本上一样,是完全错误的。①他们两
人间的主要不同,以及毛泽东实质上的独创性,在于别处,这却是正确的,
也就是在于他决心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进行农村革命,和在于他倾向于解
释,乃至形成分析,以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