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3/4 页)
。官府对他们大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满清入关占领中原大地以后,情况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原来多尔衮有个私生子,不容于嫡子和他的母亲,他就离家出走,远到中国的西南边陲,看中了十万大山的雄浑气象,就在这里扎下了根。
扎下根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统一十万大山的势力,把群雄割据变为一统江山。那些历来占山为王的盗贼当然不听他的,结果就是大打出手。
群雄都以为自己都很厉害,一开始都是针锋相对。那里知道一打起来,却纷纷溃败。原来这位由来大家知道就东蒿的头领,把多尔衮的王府卫队带来了三分之二,这些人各个都是精挑细选的各族高手。
多尔衮担任多年摄政王,一手掌控整个满清的军政大权,网罗高手那是名正言顺的事情。这样他的王府卫队就成了全国第一厉害,甚至高于大内的黄衣禁卫。
这个王府卫队的三分之二整整有六百人,对付一个山头的门派派出一个黑衣卫士就解决问题了。不长时间,黑衣卫士就成了所有宗派的梦魇。
这六百人分成了六个队,每队一名队长,队长穿红衣,那更是武功高强,对东蒿忠心耿耿。
这个东蒿也非同寻常。他的生母实际是多尔衮最小的侧妃之侍女,是朝鲜人。本来多尔衮依仗摄政王的权势,纳朝鲜的王公之女做侧妃就很遭反对,这个侧妃的侍女私生子就更不被接受了,尽管多尔衮没有亲生儿子,唯一的女儿也是这个侧妃生的,名字是东莪。也难怪这个私生子叫东蒿了。
身世的卑微,王室家族的倾轧,使他养成了深沉阴狠的性格,多尔衮睿亲王的睿字也不是白叫的。他不但继承了他父亲的睿智,在笼络人方面更是高出几筹。所以,经过一开始的铁腕合并以后,他很快就把这一盘散沙整理成铁板一块了。
他的一个最大的组织调整就是建立两个院。其中一个院叫做丄人院,里面都是经过他亲自甄别的人。标准就是有文化素养,品行端正。
另一个叫做丅人院,不符合丄人院条件的自然都归这个院。刚收编结束,丄人院没有多少人,主要就是这六百卫队。
以后形成了规矩,从附近州县的地主家庭吸收成员。但是规定不收长子,因为进了十万宗,一生不叛宗。可以出去承担保膘一类的雇佣,不能脱离宗派的派遣,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一生不叛宗,是一条很绝对的守则,从来没有人违背过。出现叛徒怎么办?那就执行宗派纪律,结束他的生命。所以那些家族的长子想进来学习武功,学成以后再回去做家长,那时门都没有。
想回去,行,但是把脑袋留下来。因此,你也别没命,我也不想麻烦。长子就不要来了。
既然要求这样严苛,还有人加入吗?想加入的人太多了。因为成为丄人院成员的优惠非常诱人,不管对个人还是家人。一旦加入十万宗,不但他个人可以学到心仪的武功,他的整个家族就会被置于十万宗的保护之下。
十万宗的保护非常有力,基本上是没有人敢惹他们的麻烦了。久而久之,十万大山方圆八百里广泛流传了这样一句民谣:“宁惹知县,别惹十万”。
十万宗的宗主一直就是东蒿的后代。为了融入周围的汉人和汉文化,他索性就以东为姓,与汉族通婚,百年下来,他的后代朝鲜和满族的血脉越来越稀薄,现在也就剩下不到十分之一了。
现任宗主雄才大略,名叫东方晓。趁满清**,管辖松弛之机,走出了十万大山,势力已经从光西的西南发展到光西的西北和东北,甚至进入了光东西部。
这个十万宗和满清的关系一直非常微妙。东蒿虽然叛逃出了王府,却没有从心里和王府彻底隔绝。所以他决不会反清。更多的时候,他是有心而且有时候有运动,给满清官府帮忙。比如这次他们来帮助贾知县。先使派来了他们的年轻弟子王大作。一听麻烦比较大,马上派出了丄人院院长率领的最强阵容,前来支援。
这二位从巡抚行辕来得王将军和贾先生,一听来了一百单八位丄人,登时大为兴奋。丄人,那可是等同于大内高手的存在。王大作,他也是一位丄人,不过资历比那一百零八人就差远了。
贾先生忙问这些人在哪里。王大作告诉他们就在后院。然后就领着这三位粉丝去见他们。
刚一迈入后院,一阵肃杀之气迎面扑来。只见一群黑衣大汉挺立在院中,没有一点声音。一位红衣人和一位身着赭红色衣服的人站在旁边。
见到王大作进来,着赭红色衣服者冷声对他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