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的大黑幕,后面藏着是另一个世界。很多人都想目睹这另一个世界的风采,其实不必。它依然与这个世界一样有着不能令人满意之处,毕竟金无足赤。但不可否认的是,那另一个世界确实有着人们更多的向往。幸运的是,我们不必等到黑幕拉开后,或者只身钻到幕后进入那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就有着那另一个世界,不在它处,正是夜的那一刹。
我们常说一切都静了下来。大幕拉开了,一切都静了下来,夜色降临了,一切都静了下来。我们时常因这些而有感而发,一切都静了下来。但不同的是,大幕拉开是新的开始,夜色降临是旧的结束。换句话说,新的降生与旧的逝去,同样都予人以静穆严肃。夜的那一刹,是静穆的,是严肃的,是一个旧的结束,更可能也是一个新的开始。这自然令人联想到耽误的事,错过的人。这种联想是痛苦的,是悲哀的。因为时间从来都在流逝,所以有些人必然错过,有些事肯定忘却,这都是人之常情啊,因而就不必感伤,只是偶尔念及时,砰然心动,悄然心碎。因为静与冷具有天然意义上的关系,又具有社会意义上的含义。(详见《冷静》)。冷是一种消极的意识,静自然也免不了这一点,因为夜的那一刹终究是凄凉的,痛苦的。这种凄凉是淡淡的,这种痛苦是幽幽的。似乎一切都躲不过天定的宿命。
每每于这静穆的时刻,我总能忆起过往的人事,这些事多半是忧伤的,这些人多半也是可爱的。也许真的只有那些带有悲*彩的人事才更能让人刻骨铭心以至于难以磨灭,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中国流传至今的古诗词多半以悲情为主基调(详见《诗可以怨·钱锺书》)。那些错过的人或可敬可爱,终是难以释怀,那些耽误的事,或喜或悲,终究化成一声叹息。所以人的一生注定是个悲情主义者——不过,我们却时常惦记着这些人事,虽然是错过的人,尽管是耽误的事,但都曾经给我们带来过欢乐,带来过美好,带来过希望。我们总是在心里默默念叨,那是因为爱,爱才是这时间最伟大的力量。——但时间冲淡了这种悲情,所有的伤,所有的痛,所有的怨,所有的恨,都会在时间的漫布下被遮盖的无影无踪,至多留一个模模糊糊的轮廓。这个轮廓即使被再次触碰,亦不再带有任何的情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古哲人早有明释。所以,人生虽然悲观,但并不痛苦。时间的这种效果很相似于冷水煮蛙,并非一蹴而就。在这漫长的时间洗涤中,会发现一些人是不值得回忆的,他们或至始错误,或背信弃义,或自私自利,或虚伪阴暗。还会发现某些事亦是不值得憧憬的,它们或超越现实无法实现,或回到过去违背历史,或困难重重能力所限。凄凉也好,慨叹也罢,终是情感符合,劝君哀莫大于心死。
夜的那一刹,于静穆中诞生,于静穆中走过,于静穆中慨叹。又于静穆中思考,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仿佛闪电是天空的笑脸。于静穆中激动,激动是人体的燃料在燃烧。于静穆中回忆,回味无穷。
夜的那一刹,意境深远。
作于2007年8月10日
忆杭州之大关的日子
本打算今日有友人赴会,只因临时有事中途毁约,计划好的事情突然做不了,像复习充分的学生偏遇考试延期,心里怪痒痒的。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种临时的失约却给了时间的空闲,心灵的平静,尽管是短暂的,却十分的珍贵。在这样的时代里,要想静下来谈何容易?虽然是秋天了,远离了夏日的躁动,这不,赴会只是延后罢了,明天又难得闲静了。
初秋的十月,长假的第二天,也就是昨天,杭州终于结束了连日阴雨,一改为朝阳万里。天空突然放晴,海蓝的天幕上浮着几朵白云,细腻得可以以看清楚每一丝纤维,彷佛是宇宙的幻景延伸至地球的上空,不甘心只让宇航员独享,好比是个不甘寂寞的女人。阳光很显眼,却并不刺眼,很和煦,总有微微的风经过。十月的阳光,明亮而温暖,十月的风,淡雅而温馨,这差不多该是我最渴望的天气了。走在行人尚不太多的街上,一股秋意袭满全身,秋的感觉一触即发,突然的兴奋又幸福。要知道在杭州这样的城市里,春天和秋天是极其短暂的,匆匆的来,匆匆的走,没有多少人能察觉得到,更何况我是一个如此独爱着秋的人。
这是来杭的第二个秋天。一年多来搬了一次住处。刚来时寄宿在此处的一个同学处,大约是在大关一带——初来咋到,并不记得地理方位——那时候的住处极其简陋,不足十平米的房子,只有一个巴掌大的窗户,倒挤着三个人,没有家具没有床,只好睡地板,好在是夏天。并且是在顶楼,并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