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2/4 页)
授快说其中原委。
古远今解释道,武则天称帝后,曾下诏颁布了一批奇形怪状的新字,“曌”就是其中一个。时至今日,那一大堆怪字早被人们忘干净了,可唯独“曌”字却被长久记住了,因为它是武则天的名字。说到这里,古远今问众人,为什么武则天会选“曌”这个怪字做名字呢?包括唐勇在内,谁也答不上来。袁方试着猜道,会不会是武则天好大喜功,想用此字表明她“与日月同辉”呢。古远今笑笑,说他答得沾点边。
教授接着说道,其实武则天不仅喜欢佛教和道教这些主流宗教对她当皇帝的各种祥瑞之说,还同样看重西域夷教对她的夸赞和吹捧。她之所以取名为“曌”,其实就是相信了祆教僧侣的一种说法――他们声称武则天是娜娜女神转世。
而在当时突然出现的那部《大云经》也不只是一部单纯的佛教经书,其中多少藏匿着古代波斯宗教的痕迹,书中所说的净光天女隐约有着娜娜女神的影子。由《大云经》的性质推延到大云寺的性质――这些寺庙也不是单纯的佛教寺庙,当中也必然掺杂着波斯宗教的成分。据古书记载,大云寺中常有波斯僧侣出没。所以,武则天在天下广修大云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宣扬她是娜娜女神的化身。
古远今最后把话题落回到南昧身上,他说,南昧是宣扬武则天为娜娜女神转世的始作俑者。
众人听了古远今的讲述颇觉新鲜。袁方侧目,他从唐勇的眼神看得出,似乎唐勇并不同意古远今的说法,只是不愿即刻反驳。果然,唐勇含蓄地向教授提问道,南昧干吗大老远从波斯跑来奉迎武则天呢?
古远今笑道,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先了解一段历史。袁方发现,教授讲的这段历史恰好接续在罗斯小姐讲的那段萨珊王朝灭亡的故事之后。
萨珊王室因为军队被大食人击溃,不得不仓皇向伊朗东部逃亡。逃亡途中,倒霉的国王叶兹底格德三世命丧木鹿的磨坊主之手。其后,流亡政权的领袖成了叶兹底格德三世的儿子卑路斯,宗教首领还是他们的老祭司南昧。他们先逃到了吐火罗国。由于和唐朝王室一直关系不错,流亡君主卑路斯委派使者向唐高宗发出求救信号,希望大唐能派兵支援他的复国行动。然而,唐高宗以路途太过遥远为由拒绝了他。适逢大食军队退兵,卑路斯的流亡政权在吐火罗暂时保存了下来。此后,卑路斯一直和唐王室保持着密切的联络,还接受了唐王朝的册封,唐高宗封他为波斯王。
一直心怀复国梦想的卑路斯在同大食人的交锋中力不从心,屡屡败北。公元674年,卑路斯和大祭司南昧、儿子尼涅师一道,率领部众,携带大批珍宝来到大唐国都长安,觐见唐朝天子高宗李治。高宗皇帝对远道而来的卑路斯厚待有加,多有赏赐,并拜他为右武卫将军。
几年之后,时称为“二圣”的唐高宗和皇后武则天在长安城光顺门举办了一次盛大的庆典活动。当时邀请了众多邻国的元首级人物参加,卑路斯、南昧两人都作为贵宾出席。据传说,武则天暗令画工将诸异国首领的形象绘制下来。这些画像还另有用场――他们将被刻成石俑安放在高宗的墓地之中,作为王陵的永久守卫者。
公元678年,故国难回的卑路斯客死于长安城。第二年,卑路斯之子尼涅师向高宗皇帝提出请求,派军队护送他和数千名客居大唐的萨珊军士归国。唐高宗准予了他的请求,派大将裴行俭护送他归国。
裴行俭护送尼涅师到达西域碎叶城后,不知是因为什么原因,提前率军返回了大唐。失去了庇护的尼涅师只好像他的父亲卑路斯一样,再次流落吐火罗国,在那里一呆就是二十多年。在这期间,尼涅师的萨珊军士或是死去,或是离散。
公元707年,失意的尼涅师又回到了唐长安城。当时的大唐国君已经是武则天的儿子唐中宗,中宗对尼涅师仍给予厚待,赐他左威卫将军一职。最终,尼涅师和他的父亲卑路斯一样在大唐的国土上病逝。
讲完这段历史,古远今回答了唐勇的提问。他说,大批祆教徒居留大唐,这些人上至皇帝祭司,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到来对唐帝国的宗教信仰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连唐王室也深受这种影响。同时,希望借助大唐力量的萨珊王室必然想出了种种办法来取悦大唐的统治者,用宗教和神话来奉迎唐王室正是办法之一。南昧正是看到手握重权的武则天喜好祥瑞之说,才刻意将武则天神化为祆教的四臂女神娜娜,以悦其心。显然,母仪天下的武则天非常喜爱这个说法,以至于以新造之字“曌”作为自己的名字。
罗斯小姐听了古远今的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