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页)
接下来的事情是家属认尸收尸,相比钢刀一挥将头从脖子上砍下来,现在要把它们一一装上去,技术上的难度无疑是大多了,同时整个过程也很复杂。首先要在当时血肉模糊、一百余颗人头犹如西瓜乱滚的刑场仔细辨认出自己亲人的首级,就远非一件易事,而且还需将它们准确地连接在相应的尸身上。何况前面也已经说了,这次被斩首的除哭庙案的十八名书生外,尚有其他要案大案的大批人犯,七横八竖、血肉模糊地叠在一起,谁弄得清啊!向刽子手行贿以求得指点,于是就成了当时情况下唯一可行的手段。说起来,这也是那时的司法工作者捞外快的一个惯例,彼此心照不宣,皆大欢喜。几天以后,当这乱糟糟的一切好不容易料理停当,巡抚衙门催解八名首犯家属的令牌早已火速递至。由于清代一人犯法,全家同坐是写在国家宪法里的煌煌大律,罪犯家属无一能逃脱得了被流放的命运。除怀中婴儿可依例幸免外,其他的人当天下午即被押解上路。“至五、六、七岁皆手杻,其长大者皆械系,哀号痛哭,声闻数里,行道之人无不寒心,泣下数行,而唾骂(巡)抚之惨刻者……驱出阊关,远涉宁古塔。”我们故事中主角的妻子、儿子和两个女儿自然也不例外。在冰天雪地、寒冷不堪的东北辽阳,他们大约一直生活到二十年后,才在某些有政治背景的朋友的奔走与救赎下,才得以侥幸还乡。看来一个人的生命有时就是这样,飘忽、无助、身不由己。“关河历尽霜花白,岁月移来鬓影苍”,作为犯属亲家的吴江诗人沈永令这两句诗尽管艺术上多少还显得有些稚嫩,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对他们一生的不幸与坎坷遭际作了凝练的概括。 txt小说上传分享
书评家的真面目(2)
关于金圣叹——前述遗书作者在刑场上的出众表现,一向有各种精彩纷呈的版本,有兴趣的读者尽可在孟心史与周作人论述此人的专文里找到详尽的搜集。不过有一点大致可以肯定,那就是他临终前的谈笑自若与慷慨赴死。我怀疑瞿秋白当年在江西狱中所发出的“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呀!世界第一”那一声感叹,很有可能就是从他遗书中得到的灵感。而且让人特别感到有意思的是,这位当时政府眼里的所谓政治*分子,在一生的几乎所有时间内,却一直是位遵纪守法、相当本份的职业作家兼书商。尽管不幸生于异族入侵、朝代更替的尴尬年代,又身处满街都是爱国志士的三吴中枢苏州,但他的政治态度和立场却一直显得相当的暧昧,至少不像他的同时代人那样,对新政府要么公开归顺、邀功争宠,要么始终怀有公开的或秘密的敌意。我们既无法在复社党员光荣的花名册上找到他的名字,更不可能从革命历史博物馆或当地郡志里弄到什么证据,足以证明他确实像陈子龙、顾炎武那样直接参加过与清廷的抗争。如果有谁正好于顺治初年去他位于苏州憩桥巷一带的家中拜访,相信他的街坊和朋友会很乐于向你描绘他们眼中金的形象。首先他们会告诉你,这是一个乐善好施者和类似评弹艺人那样言谈诙谐、行止夸张的潦倒书生,然后是星象家、诗人、孝子、预言大师、文艺批评工作者、酒鬼、作家、佛教徒、慈父,以及满脑子弄钱妙法、善于炮制畅销书的坊间书贾。甚至这些概括尚不足于表现他生活和政治面目的全部,对于某些有着激进民族主义观点的研究者来说,还有一件更让他们感到痛苦并沮丧的事情,那就是现在仍然完好保留在金个人文集里的那篇让人眼界大开的《感春八首》诗前的自序。尽管很多人出于各种各种动机,多年来对此装作没看到似的,倒也不见得有人敢公然否认它的存在。这篇序言的全文是这样的:“顺治庚子八月,邵子兰雪从都门归日,述皇上见某批才子书,谕词臣‘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等语。家兄长文为某道,某感而泪下,因北向叩首敬赋。”我们忍辱负重的前朝遗民生平的唯一知已,竟然是作为异族最高统治者的当今皇上,这确实听起来让人感到非常吃惊,甚至有些不大敢相信。因此作者乍闻之余“感而泪下”“北向叩首敬赋”云云,想来也就应该很容易得到我们的宽容与理解。
最早接收到这篇序文所发出的强烈政治信号的是民国初年的邓之诚。他形容自己当时的古怪感觉是“以工于抨击肆无忌惮之人,忽又感激圣恩,令人发笑。”沪上学者金性尧先生对此文的真实性也曾有过怀疑,好在他很快就从清初名僧木陈的《北游集》里找来了佐证。根据这位生平不打诳语的苏州大和尚的回忆,当年他在北京与顺治刚一见面,后者就向他打听金圣叹其人,并认为金“批评《西厢》、《水浒》,议论尽有遐思,未免太生穿凿,想是才高而见僻者。”其中“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