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未开垦的平地(第2/3 页)
是很久以前估算的,并不准确,实际收入应该比这高,甚至家主要是不当人一点,各种横征暴敛,应该能从农民嘴里抠出来更多。
那要是换成“石高制”的话,2162贯文,从《太阁2》这个游戏里的数据来看,大概能有2500到3000石?
也不是很高,和那些动辄几十万石的大名没法比,大概是个当地豪族?
不过,家名是前田……
难道是未来的“加贺百万石”前田利家?
“猴与犬”里面的犬?
原野马上追问道:“这位前田大人的全名是什么?”
“是前田藏人利春大人。”弥生还真知道,大概是直系领主的原因。
原野又沉吟起来,前田藏人利春?
是了,这时候曰本人是有通名的,名字格式是“家名+通名+名”,再往前是“氏+姓+家名+通名+名”,不像现代曰本人通常采用“苗字+名”那么简化。
其中氏是表示血脉之始,或源自地名,如苏我、出云、名张、葛城;或源自渡来人,如秦、汉、宋、高句丽、岁、韩;或源自职业,如服部、中臣、鸟饲;或来自曰本天皇赐予,如源、平、藤原、橘。
姓则是为了区分身份高低,一般由朝廷赐予,从最开始的古姓,如真人、公、大臣、县主、佐、村主等等,慢慢演化为统一的“八色姓”,身份由高到低为:真人(曰本皇族专用)、朝臣、宿祢、忌寸、道师、臣、连、稻置。
但随着源氏、平氏、藤原氏、橘氏的姓均为朝臣后,姓在曰本渐渐失去了区分身份高低的作用,也就废弃了,到了室町时代除非祭祖敬神之类礼仪性场合,日常生活中已经没人再会使用。
家名则通常来自家宅所在地。
在平安时代,作为摄关的藤原氏权势达到顶峰,从朝廷到地方官吏,尽皆来自藤原氏,一眼望去,贵人们一水的藤原,平安京大街上叫一声藤原大人,最少也得有二十个人应声。
所以,为了彼此区分,他们开始以府邸所在地来互相称呼,比如一条,意思就是平安京第一大街。
如果府邸所在地变更,称呼也会随之变更,再加上平安时代的婚姻制度受中国影响,从“访妻婚(丈夫和妻子儿女不住在一起,丈夫定期去妻子家xxoo)”转为“妻取婚(丈夫立宅建屋将妻子娶回来,夫妻子女共中生活)”,父子之间因府邸而来的称呼自然就相同,慢慢转变为“家名”,代代相传。
比如这位前田藏人利春,在古代日语中,前田和新田同义,极有可能他的祖先因某种原因来到尾张国,开拓出一片新田并筑起城邑,便满怀喜悦的将当地命名为“前田”,他的家名自然也就是“前田”,从此代代流传。
现在住在荒子城仍以前田为家名,应该是“前田邑(城)”因故废城,移居后没改家名。
至于通名和名,分别是用来供他人称呼和自称的,这一点和华夏古代类似。
比如诸葛孔明,姓氏为诸葛(葛氏移居诸城,故以诸葛为姓氏),名亮,字孔明。那假如你穿越到三国时期,直呼他“诸葛亮”是十分不礼貌的,需称他为“孔明”或“诸葛大人”,只有他自称才能称“亮”。
曰本中古世代情况也一样,“通名”就类似于华夏的“字”,是供他人称呼所用,通常来自幼名、朝廷的官职名或法号道号,依年龄和身份地位来决定,随时可换,而“名”就是名了,用来自称。
所以,前田藏人利春,前田为家名,藏人为通名,利春为名。
你要提及他,要么叫他“前田大人”,要么称他“藏人大人”,类似后世的“赵先生”“局长先生”;或者关系比较近比较熟,是他的长辈或是地位远远高于他,也可以直接叫他幼名乳名,比如“兰丸”“犬千代”,类似后世的“小蛋儿”“狗子”,万万不可来一句“前田利春”,这近乎蔑视,敌意相当明确,接下来大概率会引起拔刀互砍。
至于苗字,那是曰本近世时代才由家名演化来的,这时候还没缩略到那种程度。
当然,还有一点,这时曰本的“冒名”现象十分严重,只看通名,可能同时存在八个伊贺守、六个肥后守、上万个新卫门、左卫门、右卫门、兵卫门、卫门尉,毕竟朝廷官职就那么多,每个武士均分一个不现实,同时不少人也有虚荣心,生怕被别人小瞧了,就捡与当前实力相当的官职硬往自己头上扣,或是强行给自己祖宗脸上贴金,自己再“继承”来当通名。
民间也是如此,曰本平民没资格更没条件拥有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