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1/4 页)
畔碌囊惨�畔隆1纠次抟晃铮�粗�纠次抟晃铮�琊ど狭恕�
()免费TXT小说下载
“不见一法即如来,是则名为观自在。”睁开眼睛,清清明明,这一堂多清净啊!都在净土里了,心净则佛土净啊,还学什么佛。狂性自歇,大休大歇去!莫妄想!放下即是。走!(行香)
走是两个腿在动,心没有动啊!讲是嘴在讲啊,心没有动啊。自自然然本来清净啊!认为有一个不动的,又不对了啊!一切声,一切相、一切动静等等,都是虚妄,平常心就是道。你要找稀奇玄妙,三大阿僧祗劫去打吧!顿悟法门这个!机锋,像刀子一样;转语,你着在那里,把你转过来。一念回机,当下即是,并无奇特,就怕断章取义,整个要弄清楚。放下!放下!莫在那里打妄想。你以为有个东西有道理可得,就错了,悟了以后,待人接物,慈悲祥和,并无奇特,如果求稀奇求玄妙,那是妖怪之学。
(九点三刻坐第三枝香,十点下座。)
放下!放下!内心清净,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怎么听不进去呢?唐宋宗师,拿机锋来教,整天骂人,不将就人,唐宋以后的宗师,便婆婆妈妈了。
(老师指定聂、傅、杨三位试讲《心经》)
聂居士讲《心经》:观自在菩萨,重在一个观字(照),自在菩萨就是心,行深般若是无时不在定中,才可以照见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皆空,入流亡所,入流一念回机。
傅太太讲《心经》:观到我们本来的面目就是菩萨。本体里面没有六根六尘十八界,就是菩萨境界。
杨管老讲《心经》:《心经》重在“照”字,功夫在观字。第三堂我觉得很好,亦看亦听,亦不看亦不听。譬如拿手电铜筒觅食物谓之照,大太阳出来谓之观,身心皆亡,无烦恼无痛苦,度一切苦厄。但是认空即是见体而不见用,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抓住一个空的境界,那就是色(执著),再进一步有照的境界,无照的观念,就是自在了。一般人提到空,什么都没有,落于顽空,一般人认为空空洞洞是空,落于有上,常上。空是空一切相,相空而性不空,打破时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依性起修,入世以后,利世方能心无挂碍……究竟涅槃。涅槃在哪里?就在这里。见性以后方能济世利人,终日纷繁,而无动于衷。
(十一点十四分坐第四枝香)
禅宗讲解脱,是智慧解脱,无智亦无得,了无所得,空到极点了,但是只见到空,不见其有。毕竟清净以后空有圆融,心能转物,便同如来。傅大士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随四时调。”一定要在心地法门上用功夫,要融会贯通,不可断章取义。
(一点三十五分坐第五枝香。师击香板一下曰:)
此乃观音入道之门,“动静二相,了然不生。”雁过长空,都无踪迹可寻,处处皆是道。学道容易,学禅实难。洛浦问夹山和尚曰:“佛魔不到处如何?”答:“烛明千里像,暗室老僧迷。”这是百魔佛不到处,你说在哪里?就是这里!我在讲话,你们在听,就是佛魔不到处,心中有佛即有佛,心中有魔即有魔。夹山和尚又说:“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参哪!走!不要用心去参哪!不注解怎么行?
傅大士为弥勒菩萨化身,说法如云如雨,为梁武帝讲《金刚经》,刚刚上座,击桌一下,即下座。能知想能动的就是那一个。(时师击香板一下。)听到吗?能听的就是那一个,“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是什么呦?如果你能照见五蕴皆空,就见到了,有人说,此偈只是说法身边事,尚未起用。道即在平常处,道在日用中,每天从早忙到晚,心中了无一物,可是要照见五蕴皆空。寒山偈曰:“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有人说此偈只讲到体。“我心如灯笼,点火内外红,有物可比拟,明朝日出东。”听到各种声音,空亦不看,一亦不守,就那么认下去,这就是观音入道之门,不守内外中间,自然清净。
(两点四十分坐第六枝香)
文殊菩萨赞叹观音法门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世界众生耳根特别明利,依耳根法门来修,最容易成就。天地间最伟大的慈悲莫过于母爱,所以观音菩萨以女身应化。如以身体起修不易透脱,耳根能听到十方,依耳根起修,最容易使你圆融。漏尽通就是一念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