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化的完成。第一,他大胆破除佛祖的权威,不承认有所谓外在的佛。第二,他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这与儒家“我皆可为尧舜”的性善论相通。慧能之后,禅宗更进一步向儒家靠拢,竭力与儒家的以教悌为人之本的伦理学说相调和,写了大量论教的着作,从而促使了佛教的进一步儒学。他不但主张人人都可以成佛,而且主张不用背诵佛经,不需累世修行,只要认识本心,就能面佛,即所谓“顿悟成佛”,从而不但迎合了上层统治者和士大夫的需要,而且也为下层人民信佛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第三,他在宣传“顿悟成佛”的同时,还提介自由任运的生活方式,促使禅宗生活的平民化、世俗化。慧能的三传弟子怀海禅师,更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宗佛,并将这一宗佛写进了《百丈清规》,从而对后世禅寺的建设及其劳动自养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禅宗得以在中国迅速传播、广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禅宗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宗教范畴,而渗透到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以及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如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明理学受禅宗的影响就很深,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吾心便是宇宙”、“心外无物”、“*见理”正是禅宗“自心是佛”、“本心生万法”、“*见性”的翻版。又如绘画,从唐宗到明的画坛,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创作思想,都可以看到受禅熏陶的痕迹,作品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深远宁静、超凡脱俗的意境。
禅宗诞生在岭南这片土地上,并非巧合。旧时虽是偏远荒夷之地,但正是这种淳朴、自由、毫无拘束的气质,才能焕发出非同寻常的灵性,才更接近智慧的天性,也由此才能诞生玄妙的禅宗。
三、张九龄:(1)
卜相未卜先知,看穿“安禄山十年后必乱”,唐玄宗为之惊叹!
张九龄,字子寿,出生于岭南蛮荒之地,是中国历史上首位担任宰相的南方人。他早慧,才德过人,二十多岁经科举进入仕途,但是只做了小小的九品文官,基本上是按部就班,逐渐升迁到宰相。
张九龄贤明刚正,敢于直言进谏。在相位期间,他整顿吏治,重视基层锻炼,主张没有担任过地方官的,不应担任中央重要官职,并提出恢复府兵制,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权,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卓有建树。不但如此,他还是唐代着名诗人,一度被认为是文坛领袖,留下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被世人广为传颂的着名诗章。
张九龄主要从政于开元年间,这是唐朝的全盛时期;开元后期也是由盛转衰的起端,在这个由治世向乱世的转变中,张九龄是个关键性的政治人物。
(一)
张九龄祖籍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祖父和父亲做过县令、县丞一类的地方官。他天资聪敏,很小的时候就擅长写文章。十三岁那年,他做了一件异于常人的事情,上书给广州刺史王方庆,地方大员读完后大为赞赏说:“这孩子前途不可限量。”可见张九龄十分早熟,少年时期就颇有抱负。张九龄并非出身于世族大家,顶多算是中级官僚家庭,不过自武则天执政以来,一般庶族也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张九龄就是通过这样一条路,才艰难取得功名。
张九龄二十多岁时考中进士。考官、着名诗人沈佺期特别欣赏他,所以他的名次很高。不久后,张九龄在岭南遇到了被流放经过此地的宰相张说。张说看了张九龄的文章,大加赞许,把他看成自己家族里的子侄辈,这对后来张九龄进入仕途奠下了良好的机缘。
几年后,张九龄被授予校书郎的官职,算是正式进入了官场,不过这只是个负责校对图书的九品文官,等于从公务员的最基层做起,这时张九龄已经三十岁了。张九龄做了好几年的校对工作,一直无法升迁,心里郁闷,写了不少诗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好在时来运转,太子李隆基选拔天下文士,亲自策问,三十五岁的张九龄脱颖而出,被提拔为右拾遗(八品)。虽然品级仅小升一级,但这个职位可直接讽谏朝廷政事,所以还是大有可为的。
张九龄的才华渐露,尤其擅长品评和选拔人才。当时吏部举行考试,常常让他主持考定等级,每次都非常公允。因此开元八年(720年),张九龄被提拔为司勋员外郎,专门掌管官员的勋级、赏赐级别之类的事务。
这时李隆基已登基为唐玄宗,张说也从流放地回来当了中书令(宰相),张说仍然非常器重张九龄,还跟他认了同宗,常常称赞他的文学才华,他说:“张九龄是后辈词人之首。”张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